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说镜子

明代有一名女子,她对镜顾影,伤感红颜易逝,于是喃喃吐语:“瘦影自临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顾影是肯定少不了镜子的,在近代的玻璃工艺诞生之前,我们古人使用的镜子大都是铜镜,由于其含有很重的铅锡成份,故又被称为青铜镜。其实人类使用得最早的镜子还不是青铜镜,而是水,正所谓“秋水如镜”。少时阅读古典文学时,常常在文中看到“光可鉴人”、“高堂明鉴”一类的词,自以为“镜”、“鉴”二字意思相通,后来才知“鉴”还不是“镜”,《说文解字》中的“鉴”释义为“盆”,哦,原来“鉴”要装了水之后才是“镜”。

从秦汉直到明清,青铜镜一直都是民间常见的日用品,因为它容易氧化而变得模糊,于是也就出现了一个服务行当——磨镜。在古代,只要听到那走街串巷的“磨镜子耶”的吆喝声,人们就会纷纷从各自家中拿出各式铜镜进行打磨。铜镜使用了几千年,其品种、款式实在太多了,除了有大小、方圆、厚薄的区别之外,还有木柄、铁柄以及装饰各种花纹文字的区别,更高档的还有镀金银、包金银、镶嵌金银的。笔者曾经见过一面有些残破的唐代铜镜,青黑色,约成人手掌一般大小,镜面有些许弧度,镶有相当考究的花边。

说起残破的铜镜,又让人联想到“破镜重圆”这个成语,钱钟书先生曾在文章中质疑过破镜重圆的可能,他说:“破镜为两半,非有削金铁如泥之利器不能,已大非易事,《启颜录》言壁上镜堕地分为二片,更难想象。”为了证实铜镜不容易破和分,钱先生还聊发稚趣童心,居然和夫人杨绛先生一起把家里收藏的十余件铜镜“尝试逐一掷地”,结果是“了无损裂,疑冰莫涣”,望着掷在地上的十几件完好无损的铜镜,先生还不罢休,他还说日后要“见博古或博物者而问之”。

然而,笔者是亲眼见过数件残破损裂的青铜镜的,有一分为二的,有破碎为三片或四片的。

在古代的日用品里,铜镜实在是太普通了,它普通得就如家家都有菜刀一样。可说来也怪,就这么一件普通日用品,却充满了神秘感。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道书、释典里,都有着大量与镜子有关的描述,以至于有了个专门的术语叫“镜喻”。

我国古代民间有在户外悬挂反光镜避灾挡邪的传统,如今南方一些地方仍然流传着“鬼魅见到镜子会现原形”的传说,这肯定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过,阳光下的镜子的确具有积极的比喻作用,例如用来警示后人叫“前车可鉴”,古代用来表彰官员洞判执法叫“明镜高悬”。是的,镜子的作用不光能用来端正仪容,还能用来提醒自己修身改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就以直言诤谏的忠臣魏征为镜,闻过即改,坐言起行,从而创造了称誉为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魏征死后,李世民身边没了这面明镜,他感慨地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的话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说得还不够完全——李世民以魏征为镜可以明得失,但如果当时李世民找不到魏征那样的镜子呢,或者说他找到了一个奸臣作为镜子呢,那结果就大不一样了。看一看现代的哈哈镜,不就是可以把正的照成歪的,把高的照成矮的吗?所以说一旦参照物找错,真相自然就会被扭曲。

由此看来,无论鉴人还是照世,关键是要找到一面端正的镜子,且要时时打磨勿使其模糊,这样的镜子于德于行才会有益。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