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赏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被誉为“旷世之作”的七言律诗《登高》,是杜甫寓居夔州时的作品,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时年56岁。

“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携家人远赴四川,在严武帐下做幕僚,并于成都浣花溪畔筑草堂,总算是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不久便离开蜀中,又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大历元年(766)春天,杜甫来到夔州,因旧病复发,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安居养病。直到次年秋天(767)仍困居在山城。杜甫感时伤世,写下了《登高》。

杜甫的这首七律,在感情基调上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贫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万缕愁绪漫漫在字里行间,凝聚为千古悲愁。

夔州位于三峡西段,依山临江,地势雄伟。诗人杜甫紧紧抓住夔州夏历九月所特有的地理与时令特点,通过对群山、长江、急风、落叶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景色的描写,突出其高峻之势、萧森之气,以及意境的雄浑和阔大,“悲秋”与“客愁”这四字构成了这首诗的情感主题。

内容上,本诗前四句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四句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就手法而言,首联是工笔细描,写出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虽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而颔联却是大笔写意,着重渲染秋天之气氛,传达出三峡夔州一带清秋之神韵。

语言上,《登高》这首律诗很是特别,全诗八句。颔联和颈联,句句押韵,并皆为工对;首联中两句,句中自对,可谓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登高》这首诗,八句皆为偶句,在律诗中已属少见;又信手拈来,卓然成章;巧夺天工,全无痕迹。《登高》在杜甫的律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当代文史专家金性尧先生称赞说“《登高》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