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楼下,有一个不大的菜市场,鱼肉蛋禽,青菜果蔬,应有尽有,聚拢着人气,吸引着四邻。其中,在西北角,支着一个卖烧羊肉的摊子,摊主是个老头,六十多岁。但凡有顾客驻足,他极少会主动打招呼,最多就是把眼神从报纸上挪移到对方的脚面,继而再到脸上,停留约几秒钟后,若是见对方没有反应,那眼神定会回落于报纸。我对他这种态度十分看不惯,心想,又不是只有你一家卖烧羊肉,难道还让人求着你卖不成?
那日,家中来客,朋友点名要吃烧羊肉,我便下楼去菜场买。老头仍在看报纸,当彼此的目光相遇时,我朝盖着红布的摊子努了努嘴。他站起身,将布拉开,像新郎官小心翼翼地掀开新娘的盖头。我问:“多少钱一斤?”“56块。”他答。“能不能便宜点?”我话音刚落,盖头又重新搭上了。见我疑惑,他也朝旁边努了努嘴。我顺势看去,三个大字赫然醒目:不二价。
我瞅了瞅“不二价”的招牌,又看了看不远处的摊子,转身离开了。回到家,母亲看着我买回来的肉说:“你肯定是贪便宜了,买的不是那老头摊上的肉吧?”我点头称是。母亲切下一块,递到我嘴里,味道的确和母亲平时买回来的口感不一样。母亲说:“这个老头家世代都卖烧羊肉,从来都不讲价。现在还好些,以前更甚,割哪一块肉全凭他说了算,不然就不卖。”见我不解,母亲又补充道:“即使这样,他家的肉从来没剩过,尤其逢年过节,不提前预定,花再多的钱人家也不卖给你。”
以前,我以为老人家盛气凌人的态度和“不二价”的招牌都是哗众取宠的噱头,后来我明白了,在那份坚持的背后蕴藏着的是对手艺的自信与底气。
是的,有些付出的确应该“不二价”。因为“不二价”的背后,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还是对尊严的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