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寒冷的冬季,我忽然想起了腊八粥,那一种遥远的来自祖先的温暖。
相传释迦牟尼苦修多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打算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友,送他乳糜,释迦牟尼食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成道。后来佛界每逢这一天便用各种香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成道节”和“腊祭日”由于时间相同便逐渐融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腊八节”。
吃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比起庄严的佛教故事,民间传说显得更加动人。相传古时候有个年轻人游手好闲,到腊八日这天家中快断炊了。他饥肠碌碌,用家中仅剩的一点粮豆煮了一碗粥。面对此情此景,年轻人终于下定决心痛改前非。自此以后,每年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粥,教育子女懂得勤劳节俭的美德。
小时候,每当腊八节前后,外婆总会煮一大锅美味的腊八粥。为了熬出一锅喷香的腊八粥,外婆总在头天晚上就忙碌起来。淘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一切准备就绪后在半夜时分就开始烹煮,待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我至今仍记得那种香甜的感觉,也能回忆起外婆银白的发丝和慈祥的笑容。
一直以来,腊八节都担负着祭祀和祈福的双重使命。民间盛传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分送亲友,最后才是全家人享用。腊八粥如果吃了几天还有剩的,是好兆头,取“年年有余”的寓意。
除了有趣的民俗故事,从养生角度来讲,冬天喝腊八粥对身体的好处也很多。
现代人吃惯了浓油赤酱的大鱼大肉,很少吃五谷杂粮。而做腊八粥的食材原料多为中国传统的药膳食品,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维生素E、维牛素B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所以,不光腊八节,如果每周都能吃上腊八粥,一定有益健康。
丰富的情感与营养,凝聚在一碗小小的腊八粥里。在寒冷的冬天用温暖消融了人们间的隔阂与距离,成为了滋养身体与心灵的不二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