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过年”这两个字,除了让人们感受到时间的飞快外,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兴奋的了。
早晨上班时,广播里正在讨论过年的感觉,很多人发出感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年味儿却是越来越淡了。”“自从没有了压岁钱,过年就感觉没有滋味了。”“要是我们也像国外有个圣诞老人一样的吉祥象征,也许过年会更生动一些”
小时候过年,年的味道很浓,那是永远磨灭不了的记忆。那时候还不时兴去饭店里过年,我们全家都回乡下和爷爷奶奶团圆。尽管两位老人都七十多岁了,但爷爷的牙口还可以嚼得动赤沙豆,奶奶还可以一脚跨上一米多高的水泥台到屋顶上去晒东西。
因为身体硬朗,奶奶烧一桌子的年夜饭毫不费力。虽然现在已想不出以前年夜饭是什么菜了,但那香喷喷的味道却依旧清晰。
那时吃年夜饭还总有一些小插曲,例如邻家的大狗小猫,都会聚集到我们的桌子底下讨食吃。我小时候最怕毛茸茸的小动物了,有时冷不丁地被它们碰一下,我总是尖叫一声抱紧坐在一边的妈妈,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那时乡下没有电视,吃完年夜饭大家就到屋前的场坝上去放烟花。等到烟火彻底变成了满地的纸屑时,我们才回到屋里,这时奶奶早已在桌子上摆满了茶点。左邻右舍的人们这时都会聚到一起谈天说地,直到大家感觉冷得脚指头都发僵了,才会各自回家睡觉。
记得乡下老屋有东西两间厢房,东厢房是伯伯一家住,我们一家就住西厢房。一觉醒来,隔壁灶间总是飘过来柴火的味道,铁锅里的粥香已经弥漫了整间屋子。
记得那时我新年的第一顿早饭基本都是两个煎鸡蛋加一碗米粥,小菜是奶奶自己腌的咸菜。吃过早饭,便开始了拿红包,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等“固定程序”,尽管都是老几样,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都是新年的专属快乐。
我一直觉得快乐是可以营造的,如今很多人都说“过年越来越没意思”、“春晚越来越不好看”、“天天吃饭馆,年夜饭也无所谓了”、“日日穿新衣,过年也一样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欢乐应该是自己努力发掘的,而不是沉浸在“过去式”里。
身为长辈的我们也应尽量给孩子营造出过年的欣喜感。过年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穿上平时不常穿的公主裙和毛茸茸的洁白披肩,我想她绽放着笑容的小脸,做妈妈的看到了一定比她还高兴;还可以送一件有意义的礼物给儿子,让快乐伴随他新年成长的每一天;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带孩子去南方走走,在椰林海风的美景里感受一下过年“专属”的轻松惬意
其实,中国人从骨子里还是渴望过一个像样的年,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一年一度的春节永远都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因为度过一个快乐的新年假期,不仅会为日后留下一抹美好的回忆,还会为新的一年讨来一个好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