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寒冷刺骨的天气仿佛一夜之间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为应对突然到来的极端天气,在那个时间段,虽然还未到既定供暖日期,但全国已有12个省(区)部分城市,陆续开拴供暖或预供暖。看到这则报道,我心想:这真是一个“暖”消息!这说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真正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上。我们不再为严寒担心了。
像这种“温暖如春”的幸福生活,在我的童年时代是不敢想象的。在我的记忆里,上个世纪60年代北方地区的冬天,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就是寒冷。进入冬季以后,凛冽的西北风让树叶凋零,滴水成冰,孤寂难耐的冬天就这样降临了。每到这个时候,大人们都忙着给自家的孩子穿上臃肿的棉衣,戴上厚厚的棉帽,裹上长长的围巾,穿上笨重的棉鞋,活脱脱就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由于衣服太厚重了,胳膊、腿都无法自如地弯曲,走起路来就像笨拙的企鹅一般。
在过去那个年代,为了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虽然人们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艰苦,但在我的老家,人们还是想出不少抗寒办法。譬如将炉灶里燃烧后还带着火星的灰烬盛到陶制的火盆子里,白天放在室内抵挡寒气,顺便也可用来烤一烤冻僵的手脚。晚上睡觉前,先将火盆子搁到用树枝编成的一种叫“火烘子”的取暖器里,而后再把它放入被窝内取暖,好像搭了一个暖棚。
寒来暑往中,我渐渐长大。1985年,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住在学校简陋的校舍里。在冬天来临前,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从就近的老乡家找来一些玉米秸秆,混合着泥巴将一个个窗户封死,在又黑又冷的环境里同大自然作斗争。两年之后,我被调入邻县一家银行工作,就职的单位冬天采用烧煤取暖的方式。营业室里放置着一个大铁炉子,连上一节节的炉筒子,竖起一个通向室外的大烟囱,整日里炉火熊熊,烧得炉身红彤彤,屋子里也十分暖和。和从前一比,心里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温暖。
1996年,我家搬进了条件好一点的房子。冬天用上了自家烧的土暖气,但室内温度也仅有10度左右,晚上还要靠电褥子暖被窝。几年后,县里建起了热电厂,开始实行集中供暖。这期间,我们又搬进了新购置的采用集中供暖的商品房,室内温度能够保持在20度以上,在家里再也不用穿厚重的棉衣了。睡觉也不用再盖好几床厚被子了。
当今年第一场寒潮到来的时候,气温降至冰点以下。下班后,我带着一身寒气推开家门,一股热浪迎面扑了过来,十分温暖!我看着自家阳台上盛开的花朵,望着室外随寒风狂舞的树枝,感慨万千。这眼前的一切,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谢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吃、穿、住、行等方面也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不仅让我们迎来了汽车时代、网络时代,也让我们携手走进了“暖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