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我的小学课本,压根儿就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只言片语,儿时母亲也从未给我们讲过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离骚》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的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采艾叶、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既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目的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关于《离骚》,史学家司马迁给出的评价是:“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其评价之高,似乎在《史记》中还找不出第二例。司马迁曾一度认为,屈原写《离骚》,是在楚怀王时代。后来发觉自己搞错了,又在《报任安书》中做了更正。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他最终认定,《离骚》是作者被流放以后的作品。
节日的寿命注定要比人的寿命长久很多,屈原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节日,在结束自己生命的同时,也打开了一道精神上的光芒。他的身躯被汨罗江水带走了,但他的精神或许在粼粼的波光中展示给我们后人,他让我们看到了情操的高洁,领略了一种情怀,留下了一种隐痛。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就像诗人余光中所说的那样:“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忽然觉得,端午节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的含义和内容,就包藏在粽子馅里,粽子馅的飘香,渗透着苇叶的清香,如同端午与屈原之间的浸染,节日与人格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历史也是有温度的。因为承载了温度,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很多的时候,把历史当作是生命的结局,叙述起来更具有情调。正因如此,每当端午节品尝粽子时,心的分量,会沉重许多。甜美的粽子,会引我们站在两千三百年的高度,来聆听一位爱国诗人的独白与倾诉。隔着时空,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到,在那个五月初五,有一位伟大的诗人用生命诠释着人生的意义。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说,虽然前边的路漫长而又遥远啊,我将不遗余力地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又说,为了心中美好的一切,即使是让我死多少回,也不后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唯其不改爱国初衷,唯其不忘人民疾苦,一个伟大的、带有纪念意义节日诞生了,这就是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