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忆起故乡,浮现在脑海中的总是那一缕缕于屋檐之上轻轻荡荡缓缓而起的炊烟。炊烟,是一个村庄兴盛繁荣的符号,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心灵上的寄托。临近中午或是傍晚回乡,远远地望见村庄上头氤氲着的淡淡炊烟,便让人内心充满了向往和欣喜。随着脚步的临近,缕缕烟火的气息荡入鼻息,那股熟悉的味道,不知不觉已然醉了人的心田。
故乡的炊烟每天都会在各家各户的屋顶上空准时袅袅升起,无论风雨。就像人们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的规律一样平常,一样普通,一样准时。如果说浓密苍青的树木是村庄的美丽衣饰,而那每天飘起的炊烟便是让村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呼吸。炊烟伴着人们走过了酸甜苦辣的日子,也给人们带来了温暖馨香的时光。
清晨,人们从自家的院内柴草垛边抱来干柴,掏尽灶堂的灰烬,将引柴用洋火点燃,火着旺了,塞进灶堂,再不断地续柴。于是锅内的水沸腾了,不久便有粥的香味发散开来,各种嘈杂的声响惊醒了还在梦中的孩子,喃喃自语着起床。烟气蒸腾着、翻滚着,从灶间的窗台缝隙间溜出去,沿着屋檐飘向半空,叽叽喳喳的燕子们在巢里呢喃着,仿佛也在炊烟中倾诉着生活的滋味。屋顶上的烟囱口吐着悠长的烟线,向天空丝丝缕缕的飘散。于是,人们便在这晨烟的味道中洗漱、吃饭、外出务工、学习,开启一天的时光。
中午,太阳暖暖地照在村庄的上头,蓊郁葱笼的树林为村庄遮挡着浓烈的光线,斑驳的树影投在街道之上,有风爽爽地吹过,当家的主妇又开始忙碌了起来。鸡鸣狗叫声中,饭菜的香味飘散在街道,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爬起来,随着午间的热风一点一点散得尽了,就像人们慵懒的步子一样,轻飘飘、软绵绵的。
傍晚,夕阳走进了山的背后,暮色苍茫里,人们踩着疲惫的步伐从外面归来。远远地,村庄上头便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青雾,那是各家各户的炊烟凝聚在一起产生的神奇效果,仿佛就像童话里的仙境一样,虚无缥缈。走在回家的路上,星星开始从蓝宝石般的夜空中闪现出来,忽闪忽闪地眨着眼,月亮也从东山坳里升起来,柔和的月光洒遍了田野和村庄。蟋蟀的声响从菜园里清脆地传来,当有人走近时,却又倏然噤声了。人们踩着这淡淡的熟悉的烟火味道走向家的方向,一身的疲惫便也如烟雾般慢慢地散去。从炊烟淡淡的味道中,人们可以知晓谁家烧的是松枝,谁家烧的是禾草,谁家烧的是秫秸。
小的时候,秋末冬初时节,经常去田里拾柴禾,干草、树枝、落叶装满一筐,踏着晚风从田里归来时,便能闻到暮色中飘来的烟火味道,心头顿时觉得暖暖的。现在农村的生活好了,故乡的人们经常用煤气灶来煮饭和做菜。但到了秋冬时节,天寒地冻,人们还是习惯烧大灶,只有农家的土炕才能发挥保湿驱寒的功能,于是熟悉的炊烟又开始淡淡地飘起。
经过岁月的积累,灶堂沿、窗棂、瓦檐都被烟熏成了黑乎乎的颜色。屋顶的烟囱用的久了,就会倒烟,烧火的时候呛人眼,要用长竿顺着烟囱捅几下,将附在烟道里灰清除掉。屋里的老炕年代久了,里面积的灰多了,保温效果不是很好,人们隔几年就会重新搭一下。这样,烟火顺畅通过,炕热屋暖人也舒服,连飘在半空中的炊烟也变得澄净而透亮,若有似无。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每当熟悉的歌谣又在耳边悄然响起,仿佛母亲召唤孩子回家的声音,伴随阵阵炊烟散在晚风里,那温馨的感觉有如温柔的月色般洒满心间,让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