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没有回老家了。今
年春节,我和老伴带着孙子回了一趟湖北老家。下了车,过了河,上了岸,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禁让我想起了乡下远去的炊烟。在我人生的记忆中,乡下人家的生活
每天都离不开炊烟的陪伴。我的父老乡亲们总是守着炊烟升腾的日子,光阴也在充满期待中,伴随他们的脚步一天天前行。那些年,我记得还是在“农业学大寨”的时期,农民在生产队靠“挣工分”过日子。每当各家各户炊烟升起,全家老小总会酝酿出几许期盼、几丝甜蜜。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年代我家的生活过的十分寒酸,沉在锅底的,除了只有几把漂浮不定的米花花外,几乎全都是一锅清汤寡水。饭桌上摆着的也是几碗咸菜和萝卜、白菜之类的下饭菜。有时全是满锅的红苕
和土豆,一粒米也没有。乡下人家,种啥吃啥,四季分明,鲜有几抹亮晶晶、白花花、油汪汪的时光。只有用小罐儿在灶里单独煨的米饭,或是夜间举着柴油火把捕捉的田鸡和泥鳅,或是自家养鸡下的几枚鸡蛋,才能改善一下全家老少碗里的惊喜。在那个时候,我们家和大多数乡亲一样,生活过得相当紧巴节俭,不能有丝毫的大手大脚和半点浪费。尽管日子紧紧巴巴,但炊烟仍然天天
缭绕。早晚菜香四溢,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按时降临。那是全家人齐聚饭桌,锅碗瓢勺最欢快的时光。父亲爱喝酒,一小杯黄酒下肚,几筷子咸菜入口,便喝出了精神焕发,嚼了个眉舒纹展,仿佛千里愁云都随风吹散,万丈沟壑被炊烟填平。尽管没有鱼肉上桌,一家老小吃饱喝足乐呵呵,卸下了劳动后的满身疲惫,也算心满意足。吃罢饭后,生产队长又敲响了上工的钟声,此刻该下地的干活去了,该上学的和小伙伴们一窝蜂地朝学校跑去了。几十年光景一晃而过,牵手炊烟
的漫长岁月织出了农家人那份难得的温馨和甜蜜,绣出了乡村那恬淡宁静的时光。此时此刻,我凝视异乡的炊烟,不禁心生出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喟。现在科技发达了,烧火
做饭也现代化了。绝大多数乡下人家烧火做饭不再烟熏火烤了,取而代之的是沼气、煤灶、液化气乃至天然气了,从而告别了传统原始的烧柴生火、炊烟缭绕的旧时代。炊烟始终是我们记忆中挥之
不去的彩卷。伴随着炊烟的谢幕,一个旧时代在悄然离开,而一个崭新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