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寒冬,湖北老家的妹妹打来电话,准备来成都一趟看望嫂子和舅孙,顺便带点腊肉、香肠,还有霉豆腐什么的。我赶紧说:“欢迎来成都耍一耍,但不要带什么东西,现在街上什么都有卖的。”妹妹回答:“没什么,就是一点年货,尝尝家乡的味嘛。”
一提起老家的年货,我的舌尖就痒痒地活跃起来,那种特殊的滋味就来了。记得在老家乡下年景好的时候,一进腊月,家家户户的推磨和江盆就成了置办年货的走俏工具。于是,这家忙着熬糖,那户忙着打豆腐;这家忙着揍糍粑,那户忙着炒腊锅;这家忙着杀年猪,那户忙着腌腊肉、灌香肠;这里忙着挖莲藕,那里忙着抽水干鱼塘……忙里忙外办年货就成了乡下寒冬腊月的“主旋律”,家家户户香味四溢的年货吊满了阳台和堂屋的横梁,装满了坛坛罐罐和木柜。
在乡下农村,有了腊肉、腊鱼和糍粑、炒米,这年就好过了。大年三十,农户把腊猪头、腊猪尾往卤锅里一煮,标志着一年到头有头有尾、吉祥如意。到了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辞旧岁,
一家人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围坐在堂屋的大方桌旁,同桌共饮丰收酒,年夜饭一吃就是几个小时,酒醉饭饱、其乐融融。从大年初一开始,亲戚朋友互相走动、互相拜年。客人来了,先喝早茶,紧接着就端出四大六小十碗美味佳肴招待客人。就这样,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半个月的传统春节过完之后,挂在横梁上的腊肉、腊鱼就
得省着吃了。一般农户到了正月十五,年货基本吃完、所剩无几。人口少的家庭,一直吃到三、四月份还有一点腊肉吃,像这样的家庭那日子就过得可滋润了。如今,我在成都安度晚年:虽然未进腊月,但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早已挂满了一串串腊肠和一条条腊肉,而且色泽金黄、风味独特,供市民任意选购。冬至那天,我和老伴来到成都富民市场,精心选购了具有湖北风味的香肠和腊肉20多斤,在“第二故乡”让我
尽情享受一下湖北老家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