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南站出发,坐宁波至余姚的中巴车到河姆渡村处下车,再向北步行六七分钟,有一个小小的渡口———传说那个渡口是为方便人们寻访夏黄公之墓而兴修的义渡,如今却是大名鼎鼎的河姆渡渡口了。
摆渡的是一个年轻人,过姚江时我们简单说了几句话。回来时他一见我,马上从渡口处的水上农家小餐馆里探出头,问道要不要过渡?吃饭了吗?我说没有,他便说这小餐馆味道不错也便宜。
吃饭时聊天得知,小餐馆的老板和摆渡人都是这村里的,从前就住在河姆渡遗址上面,后来因为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整个村子都搬到遗址西面去了。我打趣说如果他们不搬走,就可以成为第5层了(河姆渡文化层共有4层
堆积)。我来到河姆渡的目的主要是想探一探历史中的迷津。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里,我一个人边转边看边想,深觉有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在推动着历史和文明前行。
水稻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姆渡时期的水稻栽培已相当成熟。据估算,河姆渡当时
的稻谷库存有近百吨,而村落中的总人数只有200余人。在河姆渡,我还看到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口水井,有将近6000多年的历史。那是生命之源
,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关键因素。河姆渡的名称是从“黄墓渡”音转而来。在姚江的渡船上,摆渡人解释说,姚江是母亲江,所以叫“姆”,而且那时是母系社会,用“姆”
也正合适。在河姆渡能看到先人的许多东西,但有一样东西看 不到———武器。自然条件的优越、生存条件的安定,似乎河姆渡时期战争完全没有发生。在河姆渡博物馆内,我还看到了“双鸟朝阳”的纹象牙蝶形器。这件器物如今看来意蕴丰厚,“双鸟朝阳”荡漾着蓬勃生机,鸟儿和太阳之间的
密 切关系寄寓着先民们对善飞的鸟类和太阳的无限崇拜与向往。“双鸟朝阳”既是自然万物在先民心目中重要地位的反映和记录,也包含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赞美和生命本源的思索。河姆渡遗址的标志雕塑就是以“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为蓝本的,可见其含义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