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省着读

我的童年是在70年代中后期度过的,那时我们的启蒙读物是连环画。诸如《奇袭白虎团》、《渡江侦察记》乃至后来的《杨家将》、《岳飞传》。

那时的连环画主要有两个种类:一类是线条画出来的,一类是电影画面制作而成的。按说前者艺术性更强,后者在电影院看过,故事没悬念,可是我们大多喜欢后者。一般来说,电影连环画也卖得贵一些。用现在的话说,也许是电影连环画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吧。

相比当时的小伙伴们,我有一个优势:爷爷在居委会工作。我经常跟着爷爷去办公室值夜班,那里有不少连环画。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出版量就那么点,一两抽屉的连环画也经不起长年累月地看。于是“复习”成了常事,没有哪本我不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一直到中学时代,“稀缺”始终是课外阅读的常态。就那么几本书,一口气看完一本,很长时间会没有新书看,于是只能省着看。捧起一本小说,看上二十页,舍不得再看下去了,放下来回味一番看过的章节,明天再看。纵然如此,半个月就看完了。假如没有新书可看,只好回头再“复习”一遍。

这种情况下,诸如《红与黑》、《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之类的名著,我都读过两三遍;至于《水浒传》、《三国演义》更是读了八九遍。现在看看网上罗列的“死活看不下去名著排行榜”,其中大多数我都反复阅读过。物以稀为贵,假如放在今天,有那么多阅读选项,其中不少书我也很可能死活看不下去。尤其那些外国名著,由于翻译和国情生疏的缘故,读起来确实不那么愉悦。好在当年精神食粮匮乏,逼着我们读了。

省着读书的习惯随着网络时代到来慢慢失去了,现在我虽然还常常读纸质书,每半月会去省图书馆借三本。可往往没几天就能看完三本,读完后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没什么感觉。

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我走马观花,而是书里营养成分越来越少。我最喜欢看文史类书籍,但看多了,发现许多书彼此相似,无论文笔、风格还是内容。有些书感觉封面似乎印错了,哪里是“著”,完全是“编著”嘛。拾人牙慧、老生常谈,既无营养,也无阅读快感。

省着读书,也许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读书法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读万卷书有时不一定比读百卷书收益大,读书不论堆头,读进去了才是最好的。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