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路遥:厚重而孤独的人生

回忆路遥,是为了说出我心中的感动与感慨。从80年代中期至今,路遥的文字像涓涓清泉般滋润着我干涸的灵魂,使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能固守着一方心灵净土,保持一丝淡然。

2013年7月26日,我和阮杰、钟嘉焜先生一行踏进了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路遥纪念馆的大门。院门里摆放着一座铜雕,一头老黄牛躬身前行,纤绳上拉着一本大书,上书“人生”二字。匾额是由著名作家冯骥才题写的“路遥纪念馆”五个大字。大门门板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彰显着路遥精神的内涵。一千余平方米的纪念馆,从北向南,分成“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个板块,展出和收藏的600多件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照片,诉说着路遥43年孤独而又平凡的生活。

纪念馆对面的一个有四孔窑洞的小院,是王卫国(后改名路遥)出生的地方。1957年,只有8岁的路遥,因为家里极其贫困,被过继给百里之外的延川县郭家沟的大伯。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的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小学时代。路遥升初中时,养父母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他靠星期天回村劳动挣工分上完了初中。在那个时代,路遥有时甚至填不饱肚子。可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在任何时候,他都把读书作为寄托,与命运抗争。这一时期,路遥有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农民、民办教师、《山花》小报编辑的经历。

1973年,23岁的路遥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毕业后,被分配到省作协《陕西文艺》(后改名《延河》)杂志社工作,多年的积淀喷薄而出。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全国获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成名,发表的30多部作品以及《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从生活及其贫困的农村孩子到中国文坛巨星,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他也在艰苦、孤独和困顿中渡过一生。有十余年,他是在延川、榆林宾馆或外地采风中度过的。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飘雪的时节,差半个月就满43岁的路遥怀着无比的眷恋在西安西京医院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当时,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弟弟和两个护士。路遥去世后,妻子改嫁,1979年出生的女儿路远靠生前文友的资助才完成学业。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翻腾:路遥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支撑着他描绘了那么多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探索了那么深刻的人文精神,传递了那么振奋人心的力量啊!

路遥生前好友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中写到:“一个瓷杯和一个木杯在一做出来就决定了它的寿命长短,但也就在这种基因的命运下,路遥暂短的人生是光彩的,他是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而长寿的。

在我心中,路遥是永恒的。他的精神,深藏在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中,流淌在字里行间,沉淀在厚重的作品里,在他的铺叙和呐喊中传扬。读路遥,是学习百折不挠的人生,是体会朴实而坚定的乡土人格,是激发出昂扬的斗志,也是对当下人文环境的探索和思考。他孤独一生,在文坛,也在我们的精神家园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让我们在无限的追思中,获得了心灵的依靠,得到了指引。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