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们一家人生活在赣西一个偏僻的农村。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有两样特别的手艺———种菜和做盐果子。
在老家农村,荒地到处都是。母亲是一个非常勤劳且要强的人,打理四亩责任田的同时,又在房前屋后开垦了好几块菜地,种上各种蔬菜,以及番薯、花生等。如果说种田是粗活,那么种菜绝对是细活。在乡下,种菜被称作“做菜”,犹如写文章叫“作文”一样。种菜耗时费力,还要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把握播种、施肥、除草、掐枝等细活的时间和技巧。老家有句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到了,母亲取出蔬菜种子,拣出颗粒饱满、水分少的,放在自制的农家肥里浸泡3-4天,同时将屋后的菜地深翻一遍,挑出树枝、碎石等杂物,打理成6至10平方米、高约30公分不等的土堆。向土堆上撒上一层草木灰,再淋过一遍农家氮肥。两三天后,母亲将种子撒播在菜地上,用茅草盖上,碰上雨水较少的季节,每天还要浇一次水,以促使种子早日发芽。播种不到一星期,各种菜苗便争先恐后地钻出土壤。这时,母亲得起早贪黑,将这些菜苗移栽到菜地,往往要连续忙上三五天。在母亲的辛勤劳作下,一年四季,菜地都有丰盛的产出:春天有辣椒、菠菜,夏天有茄子、豆角、西红柿;秋天有扁豆、大蒜,冬天有小白菜、芹菜。各种新鲜蔬菜成为饭桌的主角,依次闪亮登场,有青椒炒豆角,油焖茄子……
除了母亲种的菜,就数母亲做的盐果子是我和弟弟的最爱了。过去的农村,水果很少,母亲就地取材,将自家地里产的瓜果做成好吃的盐果子。母亲最擅长的,是酱姜、酱萝卜和陈皮。做盐果子一般选择在“双抢”结束后的初秋时节,这段时间温度较高,空气干燥,早晚温差不大,八成以上的日子都是晴天,有利于晾晒。原料的选择很重要,制作酱萝卜用的是上一年自己腌制的白萝卜干,制作酱姜选择本地产的老姜,且要块头大、长得匀称的,糯米须是中稻米,因其米粒长且饱满,粘性好,糖分多。
准备好所有的原料后,母亲先用井水将糯米浸泡2天,捞出来用竹篮装好,挂在通风处晾干。随后,母亲将糯米放在木罾里,旺火蒸熟,趁热均匀地撒在一个大竹匾里,放在阴凉的通风处让它发霉。待三五天,糯米饭起了约1厘米的绿霉,兑以开水发酵。然后,将干萝卜和在里面,放在太阳底下曝晒。做盐果子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期间不仅要担心天气的变化,还要防备附近的鸡鸭。如果天公作美,大约十天之后,母亲就能把萝卜从糯米饭里清洗出来,再晒上一两天,酱萝卜就基本完工了。再把准备好的盐姜放入,如法炮制。母亲是个精细的人,她把酱萝卜切成片,用小剪刀剪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普通的萝卜就成了具有农家特色的小吃。除此之外,母亲还把自家橙子树上未成熟的橙子弄下来,切成片,做成半月型、各种动物造型的陈皮。对于儿童时代的我和弟弟,这些盐果子足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许多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特别是我和弟弟结婚后,她承担了多重角色,既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小孩,每天忙得团团转,做盐果子基本成了历史。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母亲亲手种的蔬菜,做的盐果子,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它们时不时就会跳出来,让我垂涎三尺,让我深深地怀念起那懵懂的少年时代的温馨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