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端午情思

当村庄里撑起的树荫浓密地遮蔽了炎炎的夏日,处处都透着丝丝的凉爽;田地里的庄稼长到齐腰高低,在人们温情注视的目光中彼此起伏地连成一片翠绿的海。乡村里的端午节就要到了,孩子们盼望的煮粽子的甜香便开始逐渐弥漫了大街小巷。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人传统的端午节,乡下人又称之为“单五”。乡村里的人们用很多习俗来寄寓这个节日以避邪除灾、平安无事的美好的心愿。这一天,人们早早起来,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绳,取意祛除“五毒”,无病无灾。“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将庭院洒扫干净一新之后,迎着东方的朝霞,踩落了一路碧绿青草棵儿上的晶莹露珠,人们弯腰从田边、地埂上采回鲜嫩的青艾蒿,插在门楣、堂屋,或者编成辫子的模样,给孩子们挂在耳朵上。于是淡淡的馨甜艾草清香随之发散开来,如涓涓的细流一般洇满了乡村的角落。大人们还会在煮饭时放上几个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鸡蛋,因为人们坚信在端午节吃上雪白圆溜的鸡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解馋,更能保佑其平安健康。

端午节这天,包粽子是个重头戏。早在端午到来前人们就已将包粽子的苇叶买好,提前用温水泡开泡软。苇叶翠灵柔润,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包粽子用的糯米、黄米、豆沙也早已备好,占满了左一个、右一个的盆盆碗碗。包粽子是个热闹事,有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有时左邻右舍在一起包。摆上方桌,坐着小板凳,男女老少边包边说笑,于是便有一股融洽欢乐和气息在乡村的屋檐下、堂屋里,随着温暖柔和的夏风轻轻飘荡。

看母亲包粽子是我那时一种莫大的享受。只见母亲熟练地用手从水盆里选起两张苇叶,一折一卷编成三角漏斗状,底部撒几粒爬豆,免得煮时漏米,然后直接用手将泡好的米装入漏斗,迅疾包成立体三角形,用马兰草晒成的细绳缠绕几匝一捆,一个粽子便包成了。包粽子时家乡的人们还会根据个人的口味不同,放上豆沙、花生、大枣之类的馅料。通常人们包粽子一次要包许多,可以吃上好几天,因为这不仅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各家各户粮食充裕富足的象征。

吃粽子是那时每个孩子内心最渴盼和挂念的事。从上午出门上学时,母亲就开始包粽子,等中午回来,桌上摆满了一大盆包好的粽子。母亲说等下午放学回来,煮熟了就可以吃了。害得我整个下午心思都不在课堂上,老是想着香甜美味的粽子。傍晚的放学铃一响,我们便像小鹿一般奔出校园。整个乡村的街道上都有一股清新的粽子香在缓缓地涌动,我们的心情好像天空中燕子一样快乐地飞来飞去。奔进家门,朦胧的水汽还未散去,灶堂的火焰快乐地舔着锅底,锅中还咕嘟地响着水声,粽子香已抑制不住地钻进了鼻孔中。晚饭时,母亲将煮好的粽子用凉水泡过然后轻轻剥开叶子,一个个白嫩的糯米粽子和金黄的黄米粽子便摆在了我们面前的干净瓷碗里。用筷子夹开,然后粘上白糖或者红糖,那香甜糯软的味道就会醉了平日里难得品尝美食的舌尖。吃过饭后,母亲总不会忘记吩咐我用笼子装上煮好的粽子再给村里的奶奶、姥姥送去。那时端午的夜晚,繁星点点、夜风阵阵,走在充满庄稼清香的街道上,起伏的蛙鸣由远处的河塘悠悠传入耳中,感觉乡村的夏夜是如此地迷人和美好。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多少年过去了,乡村里许多的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在端午节这天插艾蒿、包粽子的传统依然沿续上演着。远在他乡的子女们都会尽量赶回家乡,品尝母亲亲手包出的粽子,一家人融洽地聚在一起,唠唠磕、拉拉话,左邻右舍串串门、打打招呼,顿觉乡情如同美酒一般令人微醉。于是,粽香、蛙声与节日的气息交织在起一起,如同一首温馨的乡曲,轻轻地涌动和飘荡,经久不散。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