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我几乎每天都要走过昙华林这条老街。那时,这条街已经很破旧了,毫不起眼地蛰伏于老城区深处。除了周边居民,谁也不会去注意到它的存在。
一晃30年过去了,如今的昙华林名声大噪,已然成了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但凡自认为有点文化的外地游客,大多会来到此地。逛逛巷子里的小店,拍几张艺术气息浓郁的照片,放到微博里晒晒。
游昙华林,通常会从螃蟹岬路口进入。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然而走上五六百米,你会很失望,因为两边尽是些八九十年代的旧居民楼,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那感觉就像满心期待吃上一口大馅包子,可是连咬几口都没有吃到肉。好在估摸着都快要走完了,眼前终于一亮,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群终于跃然眼前。
昙华林之所以会被打造成城市名片,与其历史悠久有关。它是明洪武四年武昌城扩建后形成的一条老街,在古城内倚城墙而建。“昙华林”三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庭院,遍植昙花。古文中“花”、“华”通用,所以此巷得名“昙华林”。到了清代,此巷更是文武气息兼备: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研读备考;而旁边的戈甲营,则是清廷地方军事机构。
昙华林的悠久历史,并没有体现在建筑上。这也可以理解,昙华林真正的“风景区”大约只有两三百米长,宽不过三四十米,螺丝口里做道场,谈何容易?要做成明清建筑,气场不够,所以如今昙华林两边都是些小门面,看上去有点民国或晚清的味道,间或有些类似租界风格的小屋。这反映出1861年汉口开埠后的昙华林风貌。此地曾经华洋杂处、比邻而居,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瑞典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如今漫步昙华林,仍可看到几处教堂,只是平日里很少有人进出,显得相当冷清。
“文艺青年在这里可以逛上1小时,普通青年可以逛半小时,2B青年10分钟就逛完了……”网上有人对昙华林的如此评价,倒也贴切。这里没有土特产,没有令人惊艳的美食,没有什么价值颇高的纪念品。漫步小巷,惟一的收获是感受一点小清新、小浪漫的气氛。短短的巷子如同一幅泛黄的油画,置身其中,别有一番感受,像是穿越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昙华林规模很小,这正是其精妙之处。它的两端都是闹市,有地铁和人海。而一拐进小巷,节奏顿时慢了下来,心情也会随之沉静。这里可以什么也没有,只要有一个“静”字,就足以让它成为一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