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县城里陆续建了几处公园,公园的广场上都安装了电子显示屏。每当夜幕降临,屏幕上就放起电影。吃罢晚饭,遛弯的、锻炼身体的,或是带着孩子玩耍的,都陆陆续续来到广场。孩子们跑着跳着,溜旱冰的、摆弄玩具的;大人们或坐着或站着,看着电影,不时还议论点评几句。此时的场景悠闲、温馨、祥和,脑海中储存的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记忆瞬间被触动,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物质匮乏却充满欢声笑语的年代。
儿时,村庄里有电视机的人家屈指可数,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少之又少。那时,村里有个习俗,凡是家里办喜事的,结婚当天的晚上,都会放场电影。所以,每到此时,根本就不用人专门通知。吃过晚饭,人们三三两两的或拿着马扎,或搬着长板凳走出家门,朝放电影的地方汇集。热闹的情景搅乱了夜的寂静。
喜事上的管事早已安排挂好幕布,摆好放映机。通常是选房后宽敞的地方作为场地,把幕布的两个角拴上绳子,用砖头压在房顶,整个幕布便悬挂在房屋的墙后。来得早的坐在前排,后来的就插个空站着,孩子们有的坐在墙头上,有的坐在石堆上,也有的干脆坐在柴禾垛上。有的大人怕孩子看不到,干脆让孩子骑在肩上。人们坐在一起,聊着庄稼地里的事;还有的聚在一起抽着烟,点燃的烟卷在朦胧的夜色中闪着光亮,别具一番意境。
伴随着发电机的轰鸣声,放映机“哒哒”地转了起来,一束白色的光柱投向幕布。片头音乐响起,刚才还叽叽喳喳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人们被引入电影的情境中。有的人之前大概看过影片,便忍不住透露剧情。看得正起劲的人便不满的说:“你都讲了,我们看着还有啥意思,还是我们自己看吧。”周围的其他人也附和着,原本想要炫耀一番的人只好没趣的闭上嘴巴。
有的孩子没心思看电影,就在人群中四处穿梭;有的孩子还故意从放映机跟前走过,放大的身影投放在幕布上,大人被扰了兴致难免呵斥一声,话音还未落,孩子早就钻入人群不见了踪影。
记得那时,放的最多的就是革命影片。《英雄儿女》、《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红灯记》、《刘胡兰》......。电影放完了,孩子们也玩得累了,有的早就趴在大人肩上睡着了。人们也在议论中四散离去。
现在,我们可以用电视、电脑或是坐在影院里舒适的看电影,却再也找不回儿时看露天电影的乐趣。那些曾经的记忆,那些镌刻在露天观影的时光,那些留给我们的浪漫与欢笑,却时刻温暖着我们,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