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商行不仅办贷效率高,而且贷款额度更大了。”湖北东圣丹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斌深有感触地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今年8月中旬,他的公司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农商行成功获得了1笔4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
这也是丹江口农合行在8月14日成功改制为农商行后的第一笔大额贷款。
在丹江口市农信社改制之前,由于资本金总额较小,受单户贷款余额不能超过资本金10%的制约,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如今,改制为农商行,这一困境得到了有效改观。”丹江口农商行董事长代新胜告诉记者。从农信社到农合行,再到农商行,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也是经营机制、经营理念、服务水平的一场大变革。
稳健的改革路线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农信社变身农商行的改制大潮。湖北省趁着中部崛起战略的东风,也在金融系统力图革新,尤其是对农信社改制寄予厚望。2010年初,按照省政府、省联社和银监部门的统一部署,十堰市联社率先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决定用3年的时间,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逐步将全市8家县级联社全部改制为农商行。
这是一个稳健的改革路线图。改革由此步入了产权的“深水区”。
“但这项工作刚一起步,就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一方面银监会两次提高农村银行机构组建的门槛,另一方面改革资金的缺口较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农村银行组建步伐,绝非易事。”十堰市联社理事长钟想传表示。
据了解,2010年十堰市联社辖内的8家县级联社经营规模小,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重。在经历第一轮统一法人改革后,8家县级联社仍有历史包袱11.7亿元,其中信贷不良资产7.8亿元,非信贷不良资产2亿元,历年亏损挂账1.9亿元。
“农商行是面向‘三农’的银行,也是本地人的银行,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是改制成功的重要条件。”钟想传对记者表示。联社主动沟通,各级党委政府达成了“搞好农信社是地方的财富,搞不好农信社就是地方的包袱”的共识。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8家联社共争取地方政府扶持政策4.02亿元,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战略投资者、出资人购买不良资产,按照地处县域的农信社不底于1:1.3、城区不底于1:1.5的比例“溢价”募股,化解历史包袱5.63亿元。
据介绍,联社也着力向内挖潜,提高盈利水平,仅3年时间累计实现利润7.3亿元,消化历年亏损1.9亿元,补提拨备3.92亿元,从而有效化解了历史包袱,促进了改革指标达标。
2010年12月,丹江口农合行破茧而出,成为全市首家农合行,又于今年8月14日成功改制为农商行,成为全省第一家由农合行改制为农商行的机构。目前,竹山、竹溪、房县、武当山、郧西、郧县农商行相继挂牌开业,提前实现了农商行在县域的全覆盖。
坚定的支农路线
一个个资产优良、风险可控、资本充裕、机制灵活的农村商业银行陆续登上了农村金融的大舞台。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支农方向。钟想传称,组建农村银行后绝不能“洗脚上岸”,要用更好的机制,创新产品,为“三农”输血,为县域经济服务。
事实证明,产权改革丝毫没有减少农信社支农的热情,没有动摇农信社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相反,改革从多层面推动了支农工作的蓬勃开展。
丹江口农商行把支持库区渔业发展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养殖户+信用社”、养殖大户联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累计向养殖农户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3600万元,有力支持了渔业养殖、加工等产业链的发展。竹山农商行围绕库区移民安置,推出了移民后扶资金担保贷款,为19个移民安置点的移民发放贷款2.3亿元,确保了内安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据了解,改制也通过机制创新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十堰市农信社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转换经营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为业务经营注入了新的动力。到今年10月末,全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292亿元,比年初净增67亿元,其中7家行社存款市场份额居十堰市同业第一;各项贷款余额达193亿元,比年初净增43.5亿元,其中7家行社贷款市场份额居十堰市同业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