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燕 李冰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大似乎是安徽这个跨长江、淮河而立的大省一直存在的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地域充满了改革和创新的基因,为各种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安徽的经济同样充满了差异和不均衡,这里有马钢、海螺水泥、江淮汽车这样的大型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这里是国内小麦、油菜籽等重要农作物的产地,但同时这里还有着交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流通创造价值、融通提供资金,要服务于这样的复杂实体经济,就迫使当地必须拥有一家扎根基层、覆盖面广、适应能力强、善于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2004年12月18日,国家第2批农信社改革试点的第一个棋子落在了安徽,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这家省内最大金融机构的改革拉开序幕。
7年后的今天,走访安徽的地市、县、镇、乡甚至村都能看到安徽农信社及时、到位的金融服务支持。3113家营业网点遍布城乡,29227名员工扎根一线,使其成为了省内业务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群体最多的地方金融企业。
“历经农行、人行代管,省联社成立之后,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家’。”这是一位基层联社的员工在和《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交谈时发出的感慨。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如今安徽农金不但是安徽农信人的家,更是安徽经济无可替代的金融后盾。
深度改革转机制
推进改革,规范管理,以激励与约束为重点转换经营机制,再造组织架构和流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傻子瓜子”……在中国当代经济史中,安徽拥有了太多改革的关键词。在农信社改革的浪潮中,安徽省农信社一如既往地继承了改革的基因。
在农村金融这个领域中,大家对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一定不陌生,该行推出的“1+3金色家园”等“支农、支小”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了业界研究、学习、推广的标杆式品牌,奖项荣誉纷至沓来。
马鞍山农商行的前身马鞍山农合行正是安徽农金改革以来第一家组建的农村合作银行。从2005年以来,安徽农金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按照“严格标准、规范操作、分批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农村银行的组建。
截至目前,安徽农金辖下已有47家农村银行挂牌开业,另有5家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还有4家正在组建中。同时,他们积极探索适应农村金融特点的法人治理模式,深化内部改革,以激励与约束为重点转换经营机制,再造组织架构和流程,进一步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对体制的改造过程中,安徽农金始终没有忘记“农村、小微”才是农信的根本所在,自2004年启动改革试点以来,安徽农金辖内的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推进各项改革,规范内部管理,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为了使改革的进程更有效率、更为明确,安徽农金对自身的组织架构也做了相应调整。省联社成立以来,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理事会和管理层分工负责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了内设机构,在“尊重行社的经营自主权,调动行社的积极性,增强行社自我发展的动力”等工作原则的引领下,履行着“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工作的重点是管班子、管制度、管风险、管科技,帮助协调解决行社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科技力量强支撑
彻底扭转农合机构科技滞后、手段落后的局面,为农村居民享受普惠金融服务创造条件
无论是城市金融还是农村金融,电子银行势必成为金融服务发展的趋势。为了提供更好、更先进的金融服务,安徽农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科技强行。
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中输入“安徽农金”便可轻易登录安徽省联社的官方网站。和有一些农信机构门户网站简陋、甚至没有网站相比,安徽农金的官方网站咨询全面、信息快捷、内容丰富。
“很多商业银行在上市前的网站就非常简陋,但这是一个银行信息化的窗口。”一位互联网专家对记者表示。
自2006年起,安徽省联社建设全系统的信息科技网络系统,先后建成了全覆盖的综合业务系统,完成了全系统数据“大集中”,实现了全省通存通兑,建成了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加入了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联交易系统和全国农信银支付结算系统,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开发了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超级网银等服务渠道,发行了金农借记卡和金农易贷·福农卡。
截至目前,全系统发行金农卡突破1000万张,布放ATM机1710台,布放量居全省各家银行之首,其中绝大多数布放在农村乡镇,发展POS特约商户9112家,彻底扭转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科技滞后、手段落后的局面,为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
今年12月18日,省联社召开安徽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7周年纪念暨安徽农金新产品推介会,这不仅是对安徽省农信社改革成果的回忆与总结,更是一场展现科技支撑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的盛宴。
对于未来,安徽农金也有了清晰的规划。据介绍,在“十二五”发展时期,安徽农金力争到2015年末,信息科技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金农卡发行1500万张以上,ATM布放量超过2500台,实现每个乡镇至少一台;力争实现国际业务、基金、理财等新业务的突破,争取中间业务收入每年翻一番。
践行宗旨抓落实
出台“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推出多项信贷产品,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清晨,亳州市张店乡泥店集的村民三三两两的来到药都银行24小时自助银行办理业务。泥店集地处皖北,经济落后,记者所到之处路面泥泞,这和泥店集的名字有几分契合之处。
“这里是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方圆几里内没有其他银行的网点,平日里可真离不了它!”当地村民纷纷向记者介绍这个网点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意义。而这仅仅是安徽农金践行服务 “三农”宗旨的一个缩影。
据悉,根据农村分散、多样的特点,安徽农金对农村经济的不同需求采取了不同措施。例如,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省联社研究出台了“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为针对抵押物匮乏而资金需求旺盛的农户、农企,安徽农金创新推出了“七大系列”信贷产品,陆续推出了微小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土地经营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并坚持每年开展金融服务 “家家到”活动,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服务品牌。
去年以来,针对偏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省联社在加大对 “三农”、中小企业以及地方重点项目信贷投放的同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培育优质客户,提高服务效率,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规模,防止“急刹车”,用满用足规模,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千方百计满足客户合理、有效的资金需求。
在今年,安徽农金则积极探索推广“贷款直通车”服务方式,公开贷款申报电话,开展电话申报和网上申报试点,建立方便快捷的贷款服务方式,更好地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
多年躬耕农村让安徽农金在农村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根据数据测算,安徽农金以15%左右的存款市场份额,发放了占全省银行业90%以上的农业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70%的县域中小企业贷款、80%的下岗再就业(包括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70%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并连续六年实现了涉农贷款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的“三个高于”目标。
同时,安徽农金全系统做好各类涉农补贴、社会保险资金的代理发放工作,累计代理发放财政涉农补贴2亿多笔、800多亿元,代理了部分县区的新农保业务;累计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超10万笔、金额近6亿元;“十二五”时期,安徽省联已经定下了更高的目标,他们将以“打基础、抓规范、提素质、促发展”为主线,瞄准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
7周岁的安徽省联社已经很明确,未来5年的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