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初,银监会出台了《关于高风险农信社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加快推动高风险农信社的风险化解,对风险化解不力的,必要时将采取市场退出的强制性监管措施,提高农信社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三农”金融服务。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将对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产生哪些积极影响,本期组织了专题对话。
特邀嘉宾:
人行辽宁阜新中心支行副行长 齐东伟
四川岳池农信联社理事长 王海松
少关闭 多兼并
主持人:目前辖区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如何?你认为银监会近日出台的《关于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齐东伟:农村信用社经过前一轮改革,置换了部分不良贷款。但由于农信社独特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面对的是风险相对集中的弱质农业,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一些风险级别高的农信社存在着潜在风险,单纯依靠自身实力,短时间内很难彻底处置解决不良资产。目前辖区四家农信社有两家为三级、两家为四级,还没有六级农信社,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相对于商业银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到了又一个节点,银监会适时出台《指导意见》不失为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催化剂”。特别是监管层本着少关闭、多兼并重组、减少市场振荡、防止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和弱化“三农”服务的原则。其目的是利用外源性融资拓宽农信社发展道路,实现农信社的市场化经营。《指导意见》的发布,一方面,促进风险一般信用社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改善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高风险农信社并购重组,接受较高信誉银行机构先进管理经验、风控技术和创新意识,及早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加强系统风险防范
主持人:如何理解加强农信社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农信社风险管理与化解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海松: 自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农信社风险管理理念不断深入,风险化解手段持续完善,风险识别计量工具创新使用,风险管理水平大为提升,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系统风险防范体系缺失,历史积弊依然存在,内部控制仍较薄弱,甚至个别地区和机构案件多发、频发、风险突出,究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很多机构更多侧重于信用风险,而对于道德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仅限于表层认识;岗位职责的设定未能有效体现监督制衡,如信贷风险政策制定与执行未能良好分立,且各种风险管理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二是规章制度不完善。对一些业务尤其是新兴业务存在监控盲区;同时制度的压力传导不够,执行力弱化;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为主,缺乏事前、事中监督。三是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受法人结构、硬件支持、客户群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没有建立一套成熟、实用的风险管理IT信息系统,导致在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实时监控、预警、报告方面的及时、准确性上不够。四是缺乏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方法单一,对各类风险仍以定性分析、主观臆断为主,缺少深度定性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精细化管控不足。
健全风险管理架构
主持人:对并购重组高风险农信社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齐东伟:对于并购重组高风险农村信用社不应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一是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普遍推行农村商业银行模式,但需加入村镇信贷投入的比例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三农”的范围已远非传统的概念。在这些地区,按目前试行的这种在原有农村信用社基础上重组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方式,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应该说是顺应农村金融需求的。二是在经济最不发达地区,采取由农业银行或农业发展银行控股或持大股的方式,把现有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业信贷银行。从扶持农业的角度出发,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给予扶助。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由这两家机构中的一家控股或持大股,成立以县为单位独立法人的农业信贷银行,其性质可定为农村村镇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另外,地方国资也应参与一定比例的股份。采取农业信贷银行的模式,更要注意在制度层面上强调其村镇性质,防止农村资金以各种方式抽离农村,同时还可根据不同农业地区的发展状况,把其支农的比例规定得更高一些。三是在中等发达地区,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吸引其他金融机构、优质企业并购高风险农信社。这些地区正处于向工业化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成长性好,农村信用社也已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竞争实力,且金融环境较好,对较大股份制银行、大型企业等,具备投资入股的吸引力。在此安排下,仍需严格坚持地区性银行的制度特征,特别是对于异地金融机构和个私企业控股的情况,容易发生通过关联企业贷款等方式抽取资金流向非农领域。
王海松:风险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要遵循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原则,从战略偏好、规章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方法等多方面着力,建立政策明确、责任到位、手段科学、处置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控制单一风险向控制全面风险、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确立风险管理战略与偏好。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资本实力,结合经济金融政策、监管要求、股民价值回报、同业竞争水平等,明确整体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即愿意承担怎样的风险、承担程度及收益,并通过资本充足率、风险资本总量、各类风险资本占比等指标加以量化,抓好风险偏好的压力传导,向各专业条线和机构科学分配。
健全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理事会、监事会、经营层要明确定位,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的“三位一体”风管体系;遵循前、中、后台相分离,业务部门、风险部门、监察审计部门要既分工、又合作,形成风险管控的“三重防线”;从省联社到县联社、再到基层信用社,逐级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岗,配备专业风险管理经理,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强化风险信息传导及联动处置,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风险管理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
健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对现有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尤其对新业务和新产品需要重新制定或修订的制度、流程,预先做好可行性分析,确保可操作性强。让所有操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断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并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确保所有风险毫无“漏洞”可钻。
建立风险管理科技信息系统。在已建立的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稽核管理系统、“1104”系统等的基础上,从风险组织流程、计量模型、数据库等入手,建立系统缜密、覆盖宽泛、信息全面,能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风险动态变化的IT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实时对所有机构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评价,以及时预警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