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玉华 王艳葵 李明今 特约记者 赵海鹰
《农信社改革向何处去》系列报道推出以来,多层面、多角度反映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难点和取向,引起了农信社系统干部职工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如同捅透了一层窗户纸,关于农信社未来的思路开始更加清晰了。
自2011年1月3日起,《农村金融时报》在头版推出《农信社改革向何处去》系列报道,已连续刊出《阵痛还要持续多久———一个基层金融监管工作者的呼吁》、《别再制定歧视性政策了———一个农信联社理事长的苦恼》、《终于甩掉了坏账包袱———一个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的喜悦》、《我们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一个农信基层干部的呼吁》、《农信社改革成本高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广文解析农信社改革问题》等5篇报道,多层面、多角度反映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难点和取向,引起了农信社系统干部职工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我们有话要说!”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以各种方式联系本报编辑部,希望借助系列报道这个平台表达自己读后的真切感受。
迫切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马元说,对目前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村金融时报》系列报道都说得非常符合实际。例如在不公平竞争环境方面,他深有同感。尽管被称为地方政府自己的银行,但与其他银行比,农信社却受到了不公正的限制。
“我们联社在争取州级各部门各单位代发工资业务时,财政部门却指定只能由州级银行单位参与竞争。而当地农村信用社只有我们这个县级经营机构,因此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再比如政策扶持方面,甘南州属于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发展的条件本来就差,而农村信用社在城区的机构网点大多不是地处偏远,就是门面狭小,在同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再加上小额农户贷款额度小、笔数多、成本高、收益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导致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的较高风险性,更让我们感到发展的困难和工作的艰辛。”
他呼吁,除了废止那些极不公平的限制性政策外,还应该给农村信用社以其它政策优惠。比如能不能给予更优惠的税收政策?能不能创造条件让县域涉农资金业务归口农村信用社办理?能不能为小额农户贷款设立风险保证金?能不能对风险补偿金给予一定比例的抵补?
正如系列报道中所提到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面临着历史包袱沉重、经营机制不灵活、业务品种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等难题。对此河北省涞水县农信联社理事长戴玉刚提出,针对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希望国家一方面在税收、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村信用社尽快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减少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预,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从高层次人才引进入手
农信社员工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高素质的管理层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力。吉林省敦化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高广岌认为,《农村金融时报》系列报道中提出的人才问题十分关键。“许多省市纷纷采取招录大学生的招工模式,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农信社人才匮乏的现状。”
高广岌说,目前农信社的改革应从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入手,当务之急要制定招聘特殊人才的优惠政策,以好的待遇、高薪去“挖掘”其他专业银行的优秀人才,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惠的选择。优点在于人才可以直接使用,节约了大笔人才教育培养费用,确保以较少的投入产出更多的效益。同时可以快速解决重要理论和技术发展难题,有利于打造特色金融和品牌形象。不仅可以消除优秀人才“跳槽”的顾虑,而且有利于有效防止人才开发效益的下降。通过引进的人才可以带来大量的客户资源,同时还会带动周边员工业务素质的提升。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转变的过程,人才问题所引发的系统问题非同小可。”安徽怀宁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齐小飞说。
齐小飞认为,农信机构肩负服务“三农”的重任,更加需要一批高学识、高效率的工作人员去迎接挑战。目前管理正在经历从粗放到精细,但“习惯让位于制度”并没有落到实处,靠感觉管理、凭经验办事依然存在。责、权、利对等的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对道德、能力风险有效的监控手段,队伍的动力和活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员工培训压力过大,目前农信社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业务发展的需要,而又缺少浓重的学习氛围,培训任务艰巨。
不能长期“官办化”
山西省吕梁市信用联社党组书记、理事长李马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金融时报》系列报道的推出非常及时、受用。”他认为农信社在向股份制改革目标迈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推行扁平化经营是保持县级联社法人地位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积蓄发展能量、给力改革的当务之急。”
以全新的角度,李马全从县级联社更新理念、重新划分职责和定位、建立配套机制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推行“扁平化”改革的策略。“通过具体实施,可以使县联社由管理服务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缩短管理半径、直面市场主体。”
农信社未来改革的路径究竟如何?江苏东台市信用联社办公室副主任张明华直截了当地表示,以行政力量推动的合作没有生命力,长期“官办化”而偏离合作宗旨的农信社也不能再回到合作制的轨道上,股份制应该是深化农信社改革的主导和方向。
对于农信社实行股份制改造,张明华认为,它既是市场本身的选择,也是多年来改革探索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要鼓励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组建成产权明晰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苏南的一些农商行的探索路径值得借鉴和复制;另一方面,对条件不够成熟的农信社,通过增资扩股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资本规模。通过构建成熟的支农服务经营模式和完善的产品服务体系,已具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和资金实力的农商行,完全可以走出县域,通过投资参股或者并购重组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或开设异地支行等方式,并将自身的先进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移植,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并在更广范围内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他认为,要推进农商行上市。做大做强农商行,关键是做大资本实力。这样不仅可以克服资本规模和单户贷款比例监管要求的“瓶颈”,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将会接受证监会、中介机构及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广泛监督,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强化内控管理,从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