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四大行贷款总额较9月份减少了656亿元,这种情况自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
不仅是四大行,整个银行业似乎也步入了寒冬,这从10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的锐减可见一斑。再加上不良贷款的攀升、息差的缩窄,整个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敞口和经营压力还在进一步上升。
如果再放到经济持续下行的大背景来看,这样的数据就更加值得关注。我国的GDP增速自2011年以来,从10%下滑到今年三季度的6.9%,也就是说,尽管财政支出增速较快,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
问题出在哪?这些年,我们在驱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不可否认,过去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拉动经济的作用,但信贷数据的下滑却在更加微观的层面给我们提了个醒: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已经无法通过单纯的需求刺激得以扩张和带动。
就像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喝水一样,企业本身投资意愿不够强,信贷扩张、压低利率等政策都会大打折扣。要使马愿意喝水,只往水槽里加水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加内生性的方法。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投资、消费、出口都不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真正制约财富增长的是以下要素的投入:人口和劳动、土地和资源、资本和金融、技术和创新、制度和管理。而对于我国来说,这五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供给抑制。
这也是中央此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原因,只有从这里入手,深化供给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恢复经济增长的动力。
从资本和金融角度来看,我国是全球资本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企业的融资成本却几乎是全球最高的。所以,问题不是货币需求刺激不够,而是金融供给效率太低。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从根本上降低资金的供给成本,从内生层面提高企业投资意愿。
具体来看,则是要进一步优化银行贷款结构,盘活沉淀在僵尸企业、困顿于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同时,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当然,还包括减费降税等配套措施,以及“十三五”建议所提出的“扩大金融业开放”、“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规划蓝图。
不过,提倡“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废弃需求端管理,“十三五”期间“三驾马车”作用依然存在,只不过要更加强调有效投资、消费升级、以及出口产品竞争优势,这区别于传统的刺激手段,是通过供给侧的效率提升来为马车拓展出新的空间。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可比喻为“西医”,而“供给侧改革”更像是“中医”。我们需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在保持较快增长中逐步去杠杆,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