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江县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经济环境差,人均收入低,导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成为通江县长期以来的县情。综合分析县域因灾、因残、因建房等多种致贫因素,因学、因病、因地理环境致贫分别约占
贫困人口总数的10%、22%、47%。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四川省通江县联社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工作思路,瞄准精准扶贫,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有效推进了贫困户
脱贫致富。破解三道扶贫难题
金融机构要防范风险、持续发展,
金融扶贫却投入大、风险高,只有妥善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更好的推动金融扶贫良性循环。在金融扶贫工作上,通江联社着力
解决扶贫“公益性”与“微利性”的问题。扶贫贷款具有特惠性和公益性,而金融机构对可持续、微利性有一定的内在要求,这决定了金融扶贫既不是慈善救济,又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为此,通江联社着力通过获取低成
本资金、降低扶贫贷款利率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加大活期存款的组织力度,积极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从源头上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二是主动降低扶贫小额贷款利率。五星农户按现有1-5年期贷款执行利率为5.775%,较同等商业贷款利率低50%左右,减除财政贴息5%,每10000元贷款,农户实付利息仅77.5元,有效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在着力解决农户“愿意贷”与“贷得到”的问题上,通江县联社一方面,贫困户由于思想观念的保守,囿于申请贷款的繁琐,不敢贷款、怕还不起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扶贫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回报低,银行放贷意愿不强。为确保贫困户既愿意贷,也
能贷得到,通江联社从评级授信、贷款发放、办理流程等各个环节简化手续,优化服务,消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风险可控、资金安全是银行首
要考虑的问题,但因贫困户“造血”能力的限制和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客观上增加了贷款风险。为确保扶贫贷款资金“放得出、收得回”,通江联社建立了诚信教育关、评级授信关、贷款发放关、风险保障关四道 风险关口。创新三种解困模式
为确保扶贫工作更加科学精准
有效,通江联社主动作为,创新机制,精准发力,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扶贫解困之道。通江联社通过扶贫小额贷助推农户自主脱贫。作为全省扶贫小额贷款的试点联社,通江联社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党政主导尽责于民、银行主动谋利于民、社会主帮情系于民的金融扶贫新路子,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惠农工作方法,按照“一简、二免、三优惠”(简化
评级授信、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优惠)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村、贫困户担保难、融资难问题,激发了贫困户自主发展、自主脱贫的内动力。通江联社用特色产业贷助推企业带动脱贫。鉴于通江县林业资源、特色产业丰富的实际和小微企业在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江联社结合农村“八权一股”改革,创新推出“特色产业贷款”产品,有效解决
了专业大户、专合组织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联社通过林权、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牧业特色产业所有权、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担保贷款模式,向巴蜀白茶、巴山牧业、巴中卓轮林业、隆和林牧场、巴山红猕猴桃专合社、健森葡萄专合社等公司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授信1.58亿元、
发放贷款9100万元,支持其以土地流转方式建设产业基地,发展红心猕猴桃、巴蜀白茶、巴山土猪等农业特色产业。通过挂包帮扶等方式,通江联社助推联系村全面脱贫。通江联社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及时成立以党委书记、理事长为组长的“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向挂包联系村—通江县文峰乡茶园村派驻“第一书记”专职负
责精准扶贫工作。作者为四川通江县农信联社
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