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认为,近年来金融改革是进展最快也是方向最明确的一个领域。但目前金融领域的问题依旧突出,政府对金融体系运作的干预还很普遍而且程度很深。
在黄益平看来,中国的经济改革策略实际是两个双轨制。
第一个双轨制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双轨制。他认为,我国的策略是尽可能地发展非国有经济,同时支持国有经济继续发展。这个策略一开始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第一个双轨制必然导致第二个双轨制,也就是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双轨制。虽然产品市场的价格已经放开了,由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但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很严厉,这就导致了金融体系的扭曲。
他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今天有可能很难再持续了。虽然过去的金融体系在支持制造业增长和扩张方面很有效,但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
而对于金融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黄益平表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在很多人对金融的认识有很大的偏见,总把金融放在实体经济的对立面,经济不好就归责于金融。而金融和实体经济都是经济当中的一部分。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风险上升,如果要求提供同样的融资贷款,这不符合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逻辑。
其次,在推出很多政策的时候,实际工作当中会产生很多矛盾的现象,黄益平把它总结为好思路、坏政策。他举例说:“有些政策动机非常好,但是让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这样做,这可能有问题。不同的机构擅长做不同的事情。”
黄益平还提出,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市场主体的非市场行为,就是过去所说的软预算约束、刚性兑付、政府隐性担保。如果是软预算约束,根本不在乎贷款利率多高,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很多地方有很多僵尸企业退不出去,占有很多资源。
最后一个就是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的问题。他说:“如果今天的政策积累了很多明天的金融风险,这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当然要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最关键的一条是要保持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