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能手机只要轻轻一“扫”,
就能加微信好友、上网、下载优惠券……黑白相间的小格子早已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扫码一组”。而不法分子也紧跟时代步伐,把二维码从“无毒”变为“有毒”,导致很多消费者的信用卡、手机银行无故“被消费”。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段其实很简单,
仅仅通过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马上生成一个“有毒”的二维码。一些消费者在网购时往往会被店主告知扫描某二维码就可以享受一些优惠。而当消费者扫描的同时,诈骗分子就会利用这些二维码将手机木马植入被害人手机并自动提取相关信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手机号、卡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就可以传到骗子手中。目前,二维码是否藏有病毒,仅凭“
肉眼”是无法辨别的,用户一旦误扫“藏毒”二维码,很可能导致隐私泄露、账户被盗等情况的发生。而市场对制作二维码还没有相关规定,可以说监管空白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其实,防毒招式并不是没有,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要轻易“见码就扫”,应尽量选择来自安全可靠渠道的二维码进行读取。而对于“扫描一族”而言,最好在手
机上安装一个二维码的检测软件。软件会自动检测二维码中是否包含恶意网站、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的下载链接等安全威胁,并提醒消费者谨慎下载和安装。假如是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在安装好后,还应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确认没有风险再打开,如果存在风险就不要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