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见证和推动了我国金融业发展
的重要金融监管指标即将完成历史使命。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拟删除商业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变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这必将是一件载入我国金融史的重大事件。
回顾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存贷比指标可谓应时代而生。在
那个金融市场较为初级化的年代,这一被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的监管指标,非常适合我国当时的金融形势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由于计算成本小、运用简便、清晰直观,存贷比指标在当时确实对抑制经济过热、引导信贷合理投放、防控流动性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后,为了保持和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一致,监管层还数次对该项指标进行调整,以确保其有效性。
然而,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简单以存贷为考核科目的存贷比,已显露出业务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度不足等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尤其在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多元化的今
天,存贷比指标所能监测的范围开始越来越有限。随着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已有更多新的更有效的监管指标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发挥作用。当一项重要监管指标的效应开始减少,
其存在的一些不适性便开始展现。由于存贷比75%红线要求的存在,一些银行在经营中过分重视存款考核,片面追求存款规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从这些过往的点滴可以看到,存贷比不
仅是简单的一项监管指标,其存在和发展,印证着这个时代金融环境的变迁和金融监管的成长。因此,应时代之需被赋予重要使命的存贷比指标,也应当随时代发展进行变革。不可否认,所有的变革都会对市场造成
一定影响。运行多时的75%存贷比要求的去除究竟会在何种程度影响金融市场确实值得反复探究,也正因如此监管层对此已斟酌多时。在信贷供给层面,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
平均存贷比一直低于75%监管上限10个百分点左右,存贷比的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一定的信贷供给空间,但在当前企业投资意愿减弱、融资需求不旺的环境下,不会造成短期内银行体系信贷供给大幅上升的局面。并且,还有多项监管指标来限制银行的信贷投放。从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角度看,目前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和流动性风险等的监管体系已更为完备。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控措施。在拥有更先进的多维度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的背景
下,作为监测指标之一的存贷比红线的删除并不会带来很大影响。金融监管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是一对
永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存贷比指标的设立曾经推动了整个银行业的稳健发展,今天银行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监管方式的革新。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当
前正是改革存贷比的最佳时机。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通过改革解决现实发展中的梗阻、激发市场多元化的活力,是趋势使然。在这样的历史性时刻,让存贷比指标
卸去监管要职,可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