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货币政策虽有缺陷,在实践中仍体现了传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优势,但在引导资金流向和传递宽松预期上更胜一筹。尤其是在商业银行惜贷问题严重,总量货币政策尽出却无法提振银行放贷意愿的情况下,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能够使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
央行目前正走在结构性货币
政策的道路上。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但央行始终未出台“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反而采用定向降准、PSL、MLF、SLF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方式向经济注入基础货币。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在结构性货币政策上也屡有创新之举。
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在一定范围
内定向发力,但货币政策毕竟属于总量政策,无法绕开信贷传导渠道,在实施过程中也难以克服固有的缺陷,这使得货币政策的“总量之矛”往往难以攻克“结构之盾”。与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不同,结构
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非人们熟知的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是结构调整。虽然目标更加简单,但概念却十分宽泛,在实践中也难以找到一个可观测指标。最终目标的不明晰使得央行引导资金流向的有效性打了折扣。同时,在经济下行背景下,银行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定向调控的关键一环,其风险管理与央行的宽松意愿极易出现背离。银行虽然可以遵照央行意愿定向投放资金,但却很有可能因此扩大风险暴
露,难以化解惜贷情绪背后的深层次矛盾。然而不得不承认,结构性货币政
策虽有缺陷,在实践中仍体现了传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优势,在引导资金流向和传递宽松预期上更胜一筹。尤其是在商业银行惜贷问题严重,总量货币政策尽出却无法提振银行放贷意愿的情况下,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能够使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将央行的基础货币注入与银行的放贷行为更紧密地挂钩,提升对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不失为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的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尚处“引
而未发”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同时,诸如全面降准和降息的传统货币政策也由于强刺激之嫌而被束之高阁,失去了用武之地。如此背景,也让结构性货币政策成为了过渡时期央行的理性选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只要是有就业、增收入、没有水分、又有效益、节能环保的发展,都属于在合理区间。”2015年虽然开局艰难,但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货币政策更应该松紧
适度,把更多精力放在结构性改革上。我们认为,2015年的货币政策将在“
微刺激”的常态化作用下采取相对宽松的取向,一方面,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采用结构化货币政策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用定向宽松来强化货币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另一方面,把握好改革与调整的窗口期,利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给经济调整换来的时间与空间,尽快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