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给建筑工程织一张保险“安全网”

 现如今,房价居高不下,房屋的质量问题却令人堪忧,墙体裂缝、房屋渗漏、墙皮脱落,有些甚至还变成了“楼歪歪”、“楼脆脆”。新的建筑工程或许还能找到建设单位维修,但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楼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却很难解决。随着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简称“IDI”)在我国的落地和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购房者遇到房屋质量问题或可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保协副秘书长郭红表示,发展建筑质量保险,通过制定规范指导实施标准化、系统化的保险风控服务,开创了建筑工程质量管控的新模式,促进了建筑质量提升,让人民群众住进“质量放心的房子”。

“摸着石头过河”

所谓IDI,是指由建设单位投保的,根据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对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在保险期间内由于建筑工程潜在缺陷所导致被保建筑物的物质损坏,履行赔偿责任的保险。它由建设单位投保、支付保费,保险公司为建设单位及建筑物所有权人提供因建筑潜在缺陷导致保修范围内的物质损失时的赔偿保障。

“IDI保障期限一般为10年,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在竣工验收后1年或2年的观察期内由施工方负责房屋质量,观察期过后,10年内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则由保险公司赔付。”平安产险风险研究与防控部总经理袁勇民介绍说,“IDI是一种旨在保障最终业主(包括开发商)在本建筑项目上的根本利益的保险,是一个解决民生问题的‘准公共产品’,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建筑质量保险在我国试点已有十多年。早在2005年,原保监会和原建设部就一同下发了《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详细制定了工程质量保险的制度框架。2006年,我国正式开展了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实施试点,这使得我国建筑市场中的质量保证金制度,开始转变为工程质量保险制度。

但是,2006年之后的10年,我国的工程质量保险的推广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一方面,由于保险意识的薄弱,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并不被很多施工单位所熟知和接受;另一方面,虽然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在海外已发展较为成熟,但无论在哪个国家,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依赖的建筑质量控制手段及法律环境,均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发展此保险产品方面似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袁勇民说。

2016年上海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本市推进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意见》,迈开了工程质量保险坚实的一步。2017年,住建部出台《关于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深圳市福田区针对政府代建项目的IDI落地,宁波市、安徽、四川、广西、河南、山东等省市也在抓紧研究IDI的落地,IDI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

规范TIS工作

IDI的最大特色就是在建设单位投保后,保险公司引入专业、独立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TIS),对建筑项目设计、施工和验收各阶段进行全流程质量风险检验,以确保建筑质量。

由于IDI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国内保险行业对与质量风险管控认识不一,目前新承保的IDI项目风控工作,基本处于摸索试探阶段。因此,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风控工作标准及技术体系,来指导各地区、各主体的质量风险管控工作,同时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规范》因此应运而生。

此次发布的《规范》明确了TIS的工作职责与基本要求、工作依据和方法、工作内容、评估报告和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等。

《规范》指出,TIS工作内容按照项目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和复查阶段。TIS在上述各阶段风控工作中发现风险时,应及时提出风险警示,填写项目质量缺陷清单和整改建议书。经过审核分析后,保险公司将TIS的评估意见提交给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相关单位沟通协商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还提到了TIS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卫星遥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质量风险控制和监控承保风险。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汪道金认为,IDI对我国建筑业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规范》发布的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施工中由于保险起到了杠杆作用,施工单位将更加精益求精,从而协助建筑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TIS机构代表、上海建科副总经理周红波表示,《规范》打通了工程界和保险界,实现了工程保险和工程建设的有效对接,实现了TIS日常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了IDI与国际接轨。今后将认真学习《规范》、创新方法手段提高TIS的有效性,同时做好数字化平台的开发,用数字化手段提升TIS工作。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