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 基本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北京讯(记者田耿文)11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就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一项底线制度安排,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的最后防线。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发布会上介绍,民政部高度重视党中央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将兜底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政系统头等大事,坚决筑牢兜底保障的坚固防线。重点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总体设计,完善制度机制。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连续多年出台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近五年来,出台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政策措施97项,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夯实兜底保障制度基础。

  二是聚焦特殊群体,有效履行兜底责任。创新完善低保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独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凝聚脱贫攻坚合力。民政部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等部门的工作协同,实现信息共享,定期开展数据比对,确保兜底保障对象认定准、底数清。2017年以来,全国共有6万多家社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活动,实施项目超过10万个,投入资金超过900亿元,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力量的重要补充作用。

  四是集中优势资源,助力重点地区攻坚。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民政部出台的政策措施,均针对性增加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举措。

  五是从严督导调度,务求兜底保障实效。将兜底保障列为基层蹲点调研重要内容,党组成员带队到深度贫困地区和定点扶贫县督导调研,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编密织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安全网。

  经过各方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取得决定性成效。全国共有20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刚才讲特困供养就相当于过去的五保户,有一部分是集中到敬老院供养,还有一部分是分散供养,由亲属照顾,其中,纳入低保1852万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52万人。

  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五个一批”分类施策的重要内容,是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对特殊贫困群体,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贫困户,在其他帮扶政策发挥不了作用时,就要靠这个制度来兜底。正是因为有了兜底保障等制度,才能够做到解决绝对贫困不落一人、不留“锅底”。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陈洪波介绍,围绕兜底保障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功能和定位,国务院扶贫办配合民政部,重点作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解决“兜不住”的问题。通过兜底保障政策,将特殊贫困群体的收入提高到或者超过脱贫收入标准。脱贫攻坚以来,农村低保标准大幅提高,从2015年的3177.6元提高到2020年三季度的5841.7元。从2017年开始,全国各市县农村低保标准都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脱贫收入标准,确保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今年,全国所有省份的农村低保标准都超过了脱贫收入标准,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标准还要更高一些。

  第二个方面,解决“应兜未兜”的问题。在低保对象认定和贫困人口识别中互相作为重点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坚决防止搞平衡、“二选一”、对象识别互斥的问题。从2016年开始,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按照季度开展建档立卡数据和社会救助数据比对,加强数据共享和分析,通过比对,及时将符合低保或特困供养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体系,将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特困供养人群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及时解决“应兜未兜”问题。

  据陈洪波介绍,从目前情况看,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纳入了低保或特困救助的政策范围,纳入低保和特困政策体系特殊贫困群体都达到了脱贫收入标准,能够如期实现脱贫。

  在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精准认定兜底保障对象;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困难群众“两不愁”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救助水平稳步提高。

  总体来看,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安全网是密实牢靠的,基本做到了应兜尽兜、应保尽保,较好实现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既定的目标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