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网
2021年 www.zhgnj.com

湖北农信 立足决战决胜“主战场” 勇当金融扶贫“主力军”

  本报记者 戢华盛 通讯员 李锋 曾曼

  湖北省内武陵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幕阜山片区均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涵盖33个县(市、区)的499万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三五”以来,湖北农信将责任银行、合规银行、智慧银行“三大银行”建设贯穿扶贫工作全过程,砥砺奋进,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近年来,记者辗转“主战场”调研采访,从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区龙凤镇到首创“五位一体”扶贫模式的大别山片区;从鄂西的“蘑菇小镇”到鄂南的“枇杷小镇”,进村组、访农户、探访产业扶贫基地……从脱贫户脸上绽放的笑容中,从农商银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身上,找到了湖北农信勇当金融扶贫主力军,锐意进取、捷报频传的生动画卷。

  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的根本。湖北省联社结合各地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不断创新扶贫模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出了“龙凤坝”“郧阳金融+”等30多个“渔鱼兼授”的扶贫模式;创新推出“添惠贷”“农担贷”和“税e贷”等免抵押担保信贷产品;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建设,将每一个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划分成若干网格,配备金融服务网格员,依托网格工作站,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

  近3年来,湖北全省农商银行累放扶贫贷款414亿元,直接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18亿元,约占全省同业的85%,帮扶或带动全省近50万贫困户脱贫增收。

  先行先试孕育“龙凤坝模式”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辖内2市6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2013年初,一场旨在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探路的综合扶贫改革在恩施市龙凤镇推行,以龙凤为点,以恩施为片,对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进行探索。

  深秋时节,记者抵达龙凤镇,看到昔日困守深山的土苗山寨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先行先试的改革成果逐渐显现。记者来到位于龙凤镇杉木坝村的恩施市龙凤联强农贸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联强公司”),看到一排排现代化的猪舍鳞次栉比,通过养殖基地的监控,看到猪儿们正静静地躺在“床”上闭目养神。

  据悉,该合作社从养猪起步,后来开始把生猪产生的粪便进行发酵,生成沼液,逐步探索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随后,成立恩施市龙凤联强农贸有限公司,涉足水果经济林种植。2014年,该公司以600元每亩的价格,租赁了周边农户的800亩石漠化土地打造种植基地。

  “果园种有桃子、李子、葡萄、红提、猕猴桃、甜柿等多类水果,春暖花开的时候,前来赏花的游人很多。”种植基地管理员刘克弟停下手中修剪果枝的工作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先后修建了10多个小型沼气池,配套建设了两个大型储气罐,采用沼液施肥,能防范果林病虫害。

  刘克弟曾是杉木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来因家中老人丧失体力劳动能力、妻子患支气管哮喘不能下地干活、两个孩子上学,他一人肩挑家庭重担,日子苦不堪言。

  2015年,刘克弟被种植园录用,通过岗前培训,掌握了果树的种植、嫁接、病虫害防治、水肥等技术,当上果园技术管理员。刘克弟的工资第二年就涨到每月30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一举脱贫。

  “周边30多户贫困户常年在养殖场、种植基地上班。”杉木坝村村主任尹学伟介绍说,联强公司带动的近80户村民中,一大半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联强公司通过打造“猪—沼—果”循环农业利用模式,年出栏生猪2万头,出产小水果100吨,实现水果销售收入30余万元,“让荒山变金山”。

  “没有农商行一路支持,我们公司不可能开创今天的局面。”联强公司负责人方荣感激地说。2012年,该公司第一次向恩施农商银行贷款396万元,渡过了当时的发展难关。今年4月,该公司在恩施农商银行续贷300万元,期限1年,用于流动资金周转,现有余额285万元。

  恩施农商银行推出“政府+农商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此孕育出“龙凤坝扶贫模式”。

  “龙凤镇政府牵头组建扶贫互助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村级互助社,镇政府和互助社成员共同出资组建‘互助资金池’。”恩施农商银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说,该行对资金池内的担保金按照1:5的比例放大,向合作社联合社成员发放单户不超过500万元的“助保贷”。

  截至目前,恩施农商银行累计向全市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企业、农村经营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15亿元,带动全市112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五位一体”凝聚产业扶贫合力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停前镇位于大别山南麓的古角山脉。深秋时节,阳光洒在黄梅县停前镇刘壁村起伏的山岗上,平坦整洁的“村村通”水泥路纵横交织,把村村组组串联起来,一直延伸到村民家门口。

  曾经,刘壁村处于交通运输、水利灌溉死角,信息闭塞,生产条件落后,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全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12.8%。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银行“贷动”产业,公司带动农户,刘壁村92户贫困户、256人逐步实现脱贫。

  产业扶贫推动了龙成公司的油茶产业发展。该公司以刘壁村为中心,开垦荒山、修筑梯田,修建林间作业小道、U型排水沟等设施,跨乡镇开发连片油茶基地2万余亩。

  “该公司种植油茶苗、购置加工设备、拓展销售渠道等,各环节都需要资金,2017年向我们银行申请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由黄梅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为期一年的连带责任担保。”黄梅农商银行停前支行行长介绍。

  “正是因为有了农商行推行的‘五位一体’扶贫模式,才有公司的‘五金’扶助。”龙成公司总经理吴伍平介绍,农户可获得“五金”的途径是,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超产提成得“奖金”和订单生产得“订金”。

  吴伍平口中黄梅农商银行推行的“五位一体”,是指“政府+市场主体+农商行+保险公司+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该模式最初由湖北农信辖内的英山农商银行首创,在黄冈农商银行的推广和指导下,黄梅农商银行开始具体实施。

  依照“五位一体”模式,当地政府支持设立“精准扶贫贴息贷款风险补偿金和担保基金”,建立“保证保险小额贷”资金池。黄梅农商银行对贫困户和包保帮扶的市场主体进行精准识别,评定信用等级,按照专项担保基金1:10的比例放大,发放贷款。同时,保险公司“兜底”,政府、借款的市场主体和贫困户投保,缴纳保证保险金或意外伤害保险金,解除市场主体和贫困户后顾之忧。五方协同、明晰权责,形成产业扶贫合力。

  刘壁村村民徐茂林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被优先聘用到油茶基地务工,一边学习油茶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一边尝试初级田间管理。吴伍平所说的“五金”,徐茂林可以轻松收获其中“三金”:在油茶基地务工,每天可赚取80元“薪金”;将自家5亩荒山流转给公司,每年可得到每亩300元“租金”;利用闲暇时间在房前屋后及自留地种植油茶,依据公司签订的保价收购油茶果订单,每年可拿到5000元“订金”。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黄冈市农商银行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6.35万户、29.73亿元,对辖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金融服务“三个100%”,即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访面100%,有贷款需求贫困户评级授信率100%,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申贷成功率100%。

  小额信贷点燃“郧阳模式”引擎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地处鄂西北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集老、山、边、贫、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35.63%。

  郧阳区青龙泉社区是湖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18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户4200余户、1.5万人相继搬迁入住安置区。为了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郧阳区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建成了包括扶贫安置区、香菇产业基地和生态公园在内的“香菇小镇”,配套发展香菇产业。

  走进香菇基地的种植大棚,菇农都在忙碌地采菇、修剪、分类、整理,为出售鲜菇做准备。基地旁的十堰汇鲜坊菌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点人头攒动,排队、查验、过秤、装车,一片繁忙景象。

  “种香菇,不差钱。今天刚卖了70多斤鲜菇,挣到300多元。”从交通不便的杨溪铺镇杨家村搬迁到青龙泉社区5号楼的刘涛表示,自从种植香菇之后,手头宽裕了,鲜菇分品类按质论价,即使遇上市场波动也有托底收购。

  “种香菇,不差钱。”郧阳区杨溪铺镇刘湾村6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段顺强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一层。在他看来,“只要守信用,菇农随时可以从农商行贷到款。”

  段顺强家有年迈的双亲、两个学龄孩子,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靠他和爱人打工维持。2018年,夫妻俩得知种植香菇技术有人教、香菇有人收的政策后,筹划到基地承包大棚种植香菇,但是了解到前期需要一大笔开支后又犹豫了。

  后来,他们在郧县农商银行5万元贷款的支持下迈过了缺少启动资金的“坎”,在包村技术员手把手指导下,通过种植香菇实现年纯收入近3万元,当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免担保、免抵押、纯信用贷款,手续简单,今年5月,我家再次在农商行贷款5万元,扩大香菇种植规模,收入不错。”段顺强感慨,能够坚持种香菇多亏了农商行的扶持。

  近年来,郧阳区探索“金融+产业”的扶贫路径,十堰农商银行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专属金融产品,参与打造“郧阳扶贫模式”,小额信贷成为“郧阳扶贫模式”的“金融引擎”。

  “我行坚持扶贫小额贷款精准投放,在各村设立金融扶贫工作站,助推信用村建设。”郧县农商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表示。

  同时,为营造信贷人员“敢贷、愿贷、能贷”的良性环境,该行主动引入、协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对最终无法偿还的贷款予以风险补偿,让农户“贷得到、用得好”。2017年至今,郧县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08万户、9.15亿元,户贷率达84.5%。

  为了给贫困户贷款风险兜底,郧阳区政府与人保财险湖北分公司协作,于2017年在郧阳开出了全国第一张扶贫小额信贷综合性大保单,保额2亿元。贫困户缺抵押、缺担保的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此外,十堰农商银行(下辖8家县市农商银行)近年来将“一县一品”“一乡一业”列为信贷支持重点,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先后对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5亿元,有力支持了茶叶、木耳、药材等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十堰农商银行系统扶贫贷款余额41.94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9.34亿元,占全市同业的89%,占全省农商行系统的28%,累计帮助23.1万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子。

  金融创新赋能“枇杷小镇”

  位于幕阜山腹地的湖北咸宁通山县曾经是省级贫困县,经济底子薄、生态条件差、农业生产弱。

  记者日前来到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调研,不料欣赏到的却是一幅“道路成线、村庄成荫、山地成林”的美丽乡村画卷。村里的移民新居错落有致,村民们安居乐业。

  回望来路,通山县能顺利脱贫摘帽换新颜,通山农商银行勇担责任,在其中贡献了重要的金融力量。

  近年,通山县推进建设“枇杷小镇”,引进通山县协力绿色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力公司”),对流转的7500亩枇杷种植地进行集中经营,村里以项目资金和土地入股,村企共建联营。

通山农商银行大畈支行工作人员实地调研枇杷种植户生产经营情况

  为支持“枇杷小镇”建设,通山农商银行及时跟进,向协力公司发放了18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助其推进项目落地、发展深加工、延伸枇杷产业链。

  同时,该行创新推出“精准脱贫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10万元以下、三年期以内、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基本做到应贷尽贷。目前,该行为“枇杷小镇”项目产业链上的贫困户累计发放“精准脱贫贷”600多万元。

  该行还与县扶贫、财政、人行、银保监等多部门合作,由通山县政府整合不低于1.5亿元资金专户存放到农商银行,连续3年从整合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作为“精准脱贫贷”的风险补偿金。

  “通山农商银行推动金融创新,助推产业扶贫,加速了‘枇杷小镇’的建设进程。”人民银行通山县支行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枇杷小镇”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发展遭遇新的“瓶颈”。枇杷成熟后,果实肉嫩多汁,但是不耐保存。果实摘下后如果不及时冷藏,7天左右就会变质,但是冷藏后味道往往会大打折扣。

  “只有进一步进行枇杷深加工,酿酒、制膏、加工罐头,把枇杷加工成更多样的产品,才能充分保障果农的收益。”协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上下达成共识,致力于开发更多的枇杷产品,让农户多一条销路。

  协力公司在枇杷产业基地里建成了占地20余亩的“枇杷酒庄”,进行枇杷深加工。“过去每到枇杷丰收季节,不少农户会为果子的销路发愁,现在酒庄兜底收购那些无法售出的枇杷用来酿酒,解决农户的销售需求。”枇杷酒庄负责人阮峰介绍说。

  去年,该公司还启动了九宫枇杷饮料制作项目,以枇杷原浆为原料,进行饮品调配加工,开发扶贫产品。“据初步统计,九宫枇杷饮料今年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该公司销售部负责人介绍,企业每年可在原有基础上多采购100万斤枇杷,解决果农的销售难题。

  “公司致力于打造集果酒酿造、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扶贫产业综合体,打造较完整的枇杷产业链,扩宽贫困户就业渠道,把枇杷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产业扶贫优势。”协力公司负责人透露,截至今年,该公司累计收购枇杷6000余吨,带动500余户果农增收,扶助26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通山县大畈镇大畈西泉村2组的村民方仁和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母亲生病致贫。“我们家的贫困帽早就摘掉了,现在每年光卖枇杷就有近两万元收入。”方仁和抓住当地建设“枇杷小镇”的机遇,将家中10余亩荒地全部种上枇杷,日子越来越好,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