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的要义

  本报记者 郝飞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好社区安置治理工作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扎实推进,我国易地扶贫搬迁了960多万人,同步新建了约3.5万个安置社区,一揽子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吃、住、行、就医、求学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十三五”的易地搬迁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易地搬迁工作已经转入以后续扶持为中心的新阶段。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工作。

  银行应如何参与腾退、废弃土地进行复垦工作,提升土地价值?政府相关部门应如何提升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让贫困户“稳得住”?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邀请联储证券研究员左景冉和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做集中讨论。

  《农村金融时报》:由于集中安置点不能为农民提供耕地,一部分农户仍然过着白天赶到数里外,到原居住地耕种农田,晚上回到安置区的“两头跑”生活。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务农及子女就业问题?

  左景冉:易地搬迁的农户过上“两头跑”的生活,有农户自身劳动技能贫乏,不能重新择业、就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搬迁后生产与就业接续工作的不到位,不能彻底“拔穷根”。

  易地搬迁不仅要能够“安居”,还要让搬迁居民实现“乐业”。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受地理和产业环境的限制,世代从事耕作,缺少一技之长,如果不回原居住地耕作,只能赋闲在家。

  因此,为防范搬迁“后遗症”,政府相关部门应从职业技能培训和产业配套两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农民及子女就业问题。职业技能培训上,对缺乏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层次较低的贫困村户,实施搬迁、安置、教育、就业协同型的搬迁帮扶政策,注重培育其在搬迁后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产业上,安置地可着力发展贫困人口更为受益的特色养殖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切实为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带去生活的盼头。

  王赤坤:集中安置点不能为农民提供耕地,不是农民两头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习惯问题。在我国,农业种植基本上还是看天吃饭,生产比较脆弱,大部分地区靠农业种植只能解决部分吃饭问题,解决不了发展和子女就业问题。

  政府在扶贫安置点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同时,应再引进一些旅游项目,或在产业上下功夫,结合当地资源,把种植模式变成公司模式,把农民变成工人。大部门的农业种植一年可支配收入只几千块,而工资收入可以更高。农民每天有事做,有远高于种植的收入,他就不会再过“两头跑”生活。

  《农村金融时报》:由于贫困户不能马上适应城镇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安置区出现搬迁群众回流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如何提升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让贫困户“稳得住”?

  左景冉:易地搬迁社区与移民生活实践逻辑产生矛盾是正常的。如居住空间的压缩和集聚、相对高额的生活成本、陌生的邻里关系、传统社群关系的拆散等,各种因素叠加使移民产生不稳定因素,不少贫困区出现“下山又上山”的现象,其中留守老人和妇女群体是主要回流人群。

  对此,我认为要真正让移民“稳得住”,一方面需要舒缓移民对居住空间和乡土生活习惯改变带来的短期不适,另一方面要重建社会关系,增强移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人与人互相熟悉且彼此信任的、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设置如社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娱乐室、便民服务室、社区邻里中心等公共空间,整合来自不同村落移民的风俗文化和集体记忆,为移民,尤其是留守老人和妇女构建一个有较强心理归属感的社区群体。

  王赤坤:当前,要千方百计提升农民收入,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自然就会增强,各种消费、娱乐、教育服务市场也会陆续形成。有了消费、娱乐、教育等配套服务,农民在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生活自然能稳得住。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