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邮储银行 金融扶贫显成效 绘就乡村新画卷

  见习记者 杨怡明

  如何将服务下沉到广大县域农村和偏远地区,打通“最后一公里”,曾经是困扰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一大难题。

  但并非无解。

  从传统农户小额信贷起步的邮储银行,十余年专注于小额贷款业务。在国内较早开发纯信用、无抵押小额贷款产品,并依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代理网点,通过“自营+代理”模式,将普惠金融送至千家万户。

  模式,在邮储银行金融扶贫的路上,是个不能不提的词汇。邮储银行的扶贫“模式”,经过多年探索构建,像一张纵横交错的扶贫网格,横纵两轴相互交织又彼此支撑,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扶贫体系。

  纵轴线上,邮储银行以“驻村第一书记合作”“平台合作”“产业引领”“能人带动”“信用村镇”等五大模式引领,在全国范围内徐徐铺开。横向线上,邮储银行下沉各市各县,因地制宜创造多个可复制的地方模式。

  “地方模式”与“五大模式”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真正做到了“一县一业,一行一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38万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余额近四分之一;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含已脱贫人口贷款、带动服务贫困人口的贷款)余额近100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过30%。

  金融扶贫的“蔡川模式”

  “吃水没有源,走路很艰难,三年两头旱,口袋没有钱。”这几句民谣曾经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蔡川村的真实写照。

  蔡川村曾有“苦甲天下”之称,是宁夏最贫困的乡村之一。

  扶贫产业发展之初,全国各地几乎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死循环:农户没资产就做不了担保,没担保就贷不到款,贷不到款就扩大不了生产。

  对于蔡川村的村民来说,别说是贷款担保,整个村子不通电、不通水,有的人家甚至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面对贫困户“缺资金、缺产业、缺技术、缺抵押物”的现实,邮储银行宁夏分行推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该分行以“好借好还”小额贷款产品为抓手,对接该村肉牛养殖产业特色,发挥村干部“村级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将偏远贫困地区“熟人社会”的优势与邮储银行小额贷款有效对接,构建了“银行+致富能人/合作社+农户”的金融扶贫“蔡川模式”。

  “蔡川模式”是邮储银行“产业引领”和“能人带动”的完美结合,据邮储银行宁夏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通过村委会干部、养殖户能手、贷款农户和银行共担风险,解决普通农户想贷却缺乏抵押担保物问题,实现农户意愿贷款应贷尽贷。

  马金国是蔡川村的养殖大户,为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2008年,他成立了金羚牲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主动联系邮储银行,希望可以贷款养牛。

  随即,邮储银行宁夏分行深入蔡川村实地考察,后以该村作为试点,将小额贷款产品与服务蔡川村生产发展有效衔接,向14户具有一定养殖基础的村民发放贷款共17万元。

  首笔金融资金的撬动,为蔡川注入了一渠活水,贷款数额虽然不大,却打通了金融扶贫的“任督二脉”。

  如今,已成为致富带头人的马金国,不仅自己养了28头牛,还带动全村养牛3200多头、年收入1175万元。

  正如马金国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一样,蔡川村通过“大户保小户、富裕户保贫困户、村干部或养殖能手任意保三户”的担保模式,形成了“小贷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的良性发展格局。2016年,蔡川村顺利脱贫摘帽。

  十余年来,邮储银行宁夏分行已累计向蔡川村发放贷款1.37亿元,帮助蔡川村摘掉贫困村帽子。

  如今,那个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蔡川村已然嬗变,村庄绿了、村容美了、村民笑了……

  至此,“蔡川模式”广为流传,在宁夏全区复制推广。以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为特点的“蔡川模式”,在邮储银行的金融扶贫路上,留下一片“风景”。

  “卢氏模式”

  推动香菇产业发展

  受益于邮储银行“产业引领”模式的还有河南卢氏县。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是秦巴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河南省县域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区县。

  2016年年初,卢氏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7万户、6.31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9%,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紧迫。

  实践证明,将政府行政力量和金融手段有机结合,是打开脱贫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2017年3月2日,河南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6厅(办、局)共同签署制定印发《金融助推卢氏县脱贫攻坚试验区工作方案》,提出建立“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金融助推扶贫机制,为卢氏县量身打造金融扶贫模式,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第一时间梳理相关政策,在参与设计“卢氏模式”贷款模式的同时进行业务试点工作,3月31日,河南省“卢氏模式”首笔扶贫小额信贷落地,正式拉开了邮储银行“卢氏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序幕。

  据了解,卢氏县的支柱产业———香菇种植业就受益于邮储银行“卢氏模式”。

  卢氏县是全国五大优质香菇生产基地之一———豫西南片区的核心区域,有着发展香菇产业的天然优势。数据显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香菇种植业。

  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以香菇种植为突破点,充分调动农户香菇种植的积极性,推动香菇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最终,双槐村等地香菇种植规模从3000袋/户增长到2万袋/户,农户收入从每年2万元提升到9万元左右。

  除了香菇种植,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还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果、牧、药等产业。针对核桃种植的特色村镇,开展金融扶贫贷款批量投放,推动一部分贫困户实现自主脱贫,或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带动贫困户脱贫。

  同时,该分行创新3类贷款主体金融服务模式。

  对有发展生产意愿、但缺少项目资金的贫困户,坚持“户贷户用”的原则,支持其自行发展产业项目;对难以独立创业的贫困户,银政共同筛选一批有带贫意向的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就业”贷款模式,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的同时,为贫困户搭建就业平台;对有经营项目、具备还款能力,和县扶贫办签署带贫协议能够履行带贫责任的农业企业,向其发放农业企业金融扶贫贷款,助推企业发挥带动贫困户脱贫作用。

  自2017年起,三年来,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累计向卢氏县发放“卢氏模式”贷款2.19亿元,该县贫困发生率2019年底下降到0.98%。2020年2月26日,卢氏县正式脱贫摘帽。

  近年来,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一直在河南全省推广“卢氏模式”,目前已在省内53个贫困县开办了“卢氏模式”扶贫贷款业务,累计放款12.25亿元。

  “立体﹢产业”扶贫之路

  四川省大小凉山地区,交通信息闭塞,是全国最贫困的区域之一。

  自2017年起,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在金融扶贫方面持续发力,基于总行提出的“平台合作”“产业引领”两大模式,不断尝试、创新,蹚出了“立体﹢产业”的扶贫之路。

  据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负责人介绍,“立体”是指该分行与四川省邮政分公司合作,从贷款业务、基础金融服务、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到“融智”支持等多角度、分层次、全方位给予支持,构建线上线下、小而全的综合扶贫模式。同时,针对有一定自主经营能力、有良好脱贫意识的贫困户,该分行通过“夜校培训﹢资金支持﹢电商﹢物流”的方式,解决他们不会花钱、不敢花钱以及农作物销售难度大的问题。

  “产业”是针对那些经营能力较弱、又不符合政府兜底政策的贫困户,通过“政府﹢龙头企业﹢银行﹢贫困户”的方式,解决他们居住分散、效率低、脱贫难度高等难题。

  布约拉比曾经是冕宁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冬天,在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提供的扶贫小额信贷帮助下,生活变了模样。

  “我们每年能获得流转给万树食用菌公司的土地流转租金1300元,在公司务工酬金2万元,再加上经营收益1800元,仅仅食用菌产业,我们每年就有23100元的收入。”用布约拉比的话说,他终于“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凉山州,有许多像布约拉比这样的贫困家庭,得到了邮储银行的贷款支持,改变了贫困的命运。

  目前,邮储银行凉山州分行已与冕宁县引进的万树食用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橄榄油公司、有机蔬菜公司等6家公司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内容,风险担保资金由政府出资设立,银行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基准利率发放贷款,并由当地财政进行贴息,贫困户和企业签订联合经营协议,以联合经营收益等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还款来源。

  在四川省分行的积极推进下,冕宁县已经形成“政、银、企、农”模式的新型长效扶贫机制,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户都可以从中获益,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

  短短3年时间,“立体﹢产业”的扶贫模式已成为四川省分行为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这一模式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双基联动+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模式

  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地区,青海省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分布广泛、地区整体经济落后。

  受青海省地广人稀的地理环境影响,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服务半径大、入户调查难、金融工作成本高,加上自营机构少、信贷人员有限,扶贫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肩负着普惠金融的责任和使命,邮储银行一直在寻找青海省金融扶贫的切入点。

  2015年年初,在青海省委组织部、青海银保监局组织开展“双基联动”合作贷款试点工作后,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迅速反应,将“驻村第一书记”模式与“双基联动”有效融合,不断摸索,打造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双基联动﹢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模式,为金融扶贫实践贡献“青海样本”。

  据了解,“双基联动”是指基层银行业机构与农牧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对农牧户和城镇居民的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及贷款管理。

  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下大武乡年扎村为例。

  2018年,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选派懂藏语和汉语的党员扎西闹吾深入年扎村,开展“驻村第一书记”工作。

  扎西闹吾从走村串户开始,对全村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走访,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以及民政、教育、医疗等12个行业的具体信息,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自我发展能力按档次进行分类。

  扎西闹吾还注重调查贫困户的劳动就业意愿、是否具有经营项目、资金需求状况、是否有不良嗜好或欠贷欠息等软信息,从而推动精准金融扶贫。

  同时,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健全制度机制,印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海省分行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海省分行扶贫小额信贷操作规程》,优化扶贫贷款业务流程,将调查报告格式化,采用单人调查、集中作业、单人审查审批等方式,缩短审批流程,拓宽金融覆盖面。

  最终,“双基联动﹢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模式在实现扶贫贷款全流程管理的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放贷效率,缩短贫困户获贷周期,并最大限度规避了以扶贫名义骗贷的行为,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发生。

  构建邮储银行扶贫体系的模式还有很多。

  邮储银行在云南建设“信用村”体系,依托业务灵活便捷、无抵押无担保的特点,做到户户都能申请贷款;在陕西商洛运用“能人带动”模式,将红辣椒打造成精品特色产业;在山东推出“奶牛托管养殖”贷款,帮助贫困户学习养殖技术,获取致富技能……

  所谓“模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成功后用于总结归纳和推广借鉴的经验。

  成为“模式”,却往往是鲜为人知的漫长历程,推倒重来、前赴后继,勤奋中饱含着艰辛,挫折后才会有跨越。

  邮储银行脱贫攻坚路上创建的完善的模式体系,更是凝聚着邮储银行十几年来扎根农村、贴近农户,为支农支小、精准扶贫贡献的金融力量。

  数据显示,目前,邮储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覆盖了中国除港澳台以外全部城市和近99%的县域地区,服务个人客户超6亿户。该行小额贷款业务开办以来,累计发放近5万亿元,服务3000多万人次、超1000万客户,笔均金额15万元,放款总额、服务客户数位居行业前列,笔均金额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真正做到支农支小。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接棒推进的交汇期,邮储银行势必要将“模式”进行到底,谱写乡村振兴“邮储样板”的新篇章。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