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脱贫攻坚关键词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本报深度参与脱贫攻坚报道,曾派出多路记者深入贫困地区调研、采访,撰写大量重头报道。回首脱贫攻坚的历程,热点词汇层出不穷。对于这些脱贫攻坚的热词,我们的记者小伙伴们深有感触。在本次专题报道中,本报编辑部筛选了20个我们认为最值得聚焦和回顾,最令我们有感触的关键词。通过这一个个词汇,让我们共同回顾脱贫攻坚走过的历程。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镇合力村中蜂养殖合作社工作人员取出蜂巢查看蜜蜂生长和采蜜的情况。
张国盛 摄 图片来源:中经视觉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五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合作社吸纳带动贫困户脱贫摘帽的成效显著。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引、帮、扶、带、联”,以市场信息优势指导农民开展种植、养殖。通过合作社经营,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能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稳定。贫困户和农户除了通过在合作社务工获得收益,还能通过流转土地方式实现增收。

  截至2020年7月底,全国90%以上的贫困村都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32个贫困县累计发展合作社68.2万家,直接带动2197.8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全国共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1.4万人,他们已带动约406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三区三州

  “三区三州”指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涉藏州县、新疆南疆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区、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三区三州” 区域内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是事关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以来,我国立足地方特色,通过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对“三区三州”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优化政策供给,坚持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确保打赢“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

  在政策保障上,据统计,近三年,中央已有20多个部门相继出台了40多个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硬核”文件。

  在资金保障上,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对口援助,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央财政连续多年为“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为“三区三州”新增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进一步保障脱贫攻坚进度。同时,各类金融机构也将信贷资源向此领域倾斜。

  随着各项政策的扎实推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有了明显成效。

  未来,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三区三州”如何有效减少返贫风险和预防可能发生的新的贫困风险,将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政银企扶贫

  近年来,各地政府与银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方式不断出新,效果越发明显。

  在扶贫领域也不例外。在具体合作中,银行对扶贫企业适当让利、政府提供贴息支持并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扶贫企业提供担保、企业则根据扶贫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创办扶贫加工厂带动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各级政府为此专门设立的扶贫信贷风险补偿金,专款专用于扶贫企业。

  对于扶贫企业的筛选,各地政府也有严格的标准:只有在贫困地区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形式直接带动贫困农户的企业;以贫困地区资源为原材料基地的企业;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含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大批量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才能享受政府的补贴和担保。

  银行则根据扶贫企业信用等级和政府担保基金的最高担保额度,按照一定比例发放产业扶贫贷款。当产业扶贫贷款发生损失时,由担保中心、银行机构等按照协议约定比例共同代偿贷款本息。

  在风险防控上面,银行严把贷前审查、贷中审批、贷后监管关口,采取电话跟踪、上门走访、不定期抽查等监督方式,避免“贷而不用、贷而他用”等情况发生。

  各地通过政银企扶贫模式,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多方联动,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扶贫产业发展,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农险扶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长久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而我国产业扶贫主要还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进。防范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农业保险来系上“安全带”。

  目前,农业保险已覆盖我国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200多种,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超过70%。在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成为实现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所在。

  2019年,财政部开展了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今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去年的10省(区)扩大至20个,每个地区试点产品也增加至三种,并鼓励各地对贫困地区给予优先支持。与此同时,各保险公司也针对各地“一县一品”等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开发特色农险产品,推出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农险产品,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备案扶贫专属农险产品达993个。

  据悉,“十三五”期间,农业保险已累计为9840万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稳定脱贫户提供风险保障9121亿元,累计为3031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30亿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农业保险将持续“扩面、增品、提标”,全方位筑牢因灾致贫返贫防线,为乡村振兴“保价护航”。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就是带动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进而实现增收、脱贫。

  产业与收入就如根与叶的关系,根深方能叶茂。通过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法。

  数据显示,全国贫困人口中有92%参与产业扶贫,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户得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很多贫困县和贫困村的扶贫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扶贫体系,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可能遇到的种种瓶颈,都给予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截至6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有扶贫龙头企业2.86万个,直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82.4万人。推动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国90%的贫困村都有了自己的合作社,832个贫困县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68.2万家,直接带动2197.8万贫困人口增收;全国各地建立的脱贫攻坚项目库每年保持300多万个项目,产业项目约占三分之一;在全国共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1.4万人,领办的21.4万经营主体带动406万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才能振兴。产业扶贫不仅为贫困人口解决收入问题,也直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改变了贫困户的精神面貌,为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聚焦产业扶贫存在的短板问题,确保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扶贫作用进一步凸显。

  扶贫小额信贷

  扶贫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不能将其用于与脱贫无关的项目。

  扶贫小额信贷主要是对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

  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参照贷款基础利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各地可统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给予贴息支持,贴息利率不超过贷款基础利率(上一年度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平均值)。

  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用于补偿扶贫小额信贷发生的坏账损失;支持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保险,鼓励贷款户积极购买,分散贷款风险。

  作为助力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已经享受到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红利,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正多措并举全力推进。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已形成了中央部门做好顶层设计、金融机构勇于担当作为、地方政府强化组织实施、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格局,扶贫小额信贷成效显著,成为脱贫攻坚的响亮品牌。

  截至今年8月底,28个省(区、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747.2亿元,惠及贫困农户1702.8万户,基本做到了“有规模、有效果、有质量,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为发展产业提供了支持,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供了引擎,为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抓手,为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能够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及时稳定脱贫攻坚成果,使贫困地区相关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扶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同时,消费扶贫也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9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消费扶贫工作成效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0年)》和《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提供了指引。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投入真金白银,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力量,有力推动消费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主办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引导动员全社会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数据显示,从2019年初至今,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已累计直接采购或帮助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近5000亿元,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氛围已初步形成。

  推动实施消费扶贫,一方面是让贫困群众通过消费扶贫劳有所获、增收脱贫。另一方面,参与消费扶贫的广大消费者能够体验到物美价优并切实得到实惠。这也是确保消费扶贫可持续、实现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十四五”期间,消费扶贫将聚焦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比较重的地区、聚焦农村的低收入人口、聚焦下一步乡村振兴重点的扶持县,坚持市场化的导向,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东西部扶贫协作

  受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整体性贫困相对突出。

  为此,1996年,我国开始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迄今已有24年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力度,推进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

  按照部署,发达地区通过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支援。消费扶贫也被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策框架。东西部扶贫协作内容日趋丰富,并朝着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向前进。截至8月末,今年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书任务已全面提前超额完成。

  在协作帮扶下,新疆和田、喀什引入产业项目,结束了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当地的贫困户提升了劳动能力,实现脱贫增收;甘肃省先后向东部协作市输转贫困劳动力3.2万人,到省外其他地区13万人次;网易、云集、贝贝等浙江知名电商年度销售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金额达120亿元。

  如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意义日渐丰富,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未来,东西部扶贫协作将继续深化,并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挂牌督战

  2020年1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未摘帽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村挂牌督战,及时掌握各地进展,研判形势,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督促各地狠抓工作、责任落实,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意见》明确了挂牌督战的范围是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其中包含贫困人口超过1千人的88个村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025个村,共1113个村。挂牌督战的内容主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要求。

  关于挂牌督战的方式,《意见》表明,要“明确责任,分级负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挂牌督战工作的统筹协调;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落实推动政策、资金倾斜聚焦,指导帮助各地解决突出问题;承担东西扶贫协作任务的相关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聚焦挂牌县、村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各相关省区对本区域挂牌督战工作负总责,制定本区域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具体工作,每月初向国务院扶贫办报告工作情况。

  各相关县按照省区统一部署组织对挂牌村进行督战,集中优势兵力,统筹整合资源,强化支持帮扶。

  就业扶贫

  增加就业能够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贫困劳动力增收脱贫、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经过5年努力,我国就业扶贫成效显著。大批贫困人口外出或就近务工,依靠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我国形成一整套就业扶贫的政策措施体系。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定额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吸纳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对贫困劳动力,由公益性岗位安置的,给予岗位补贴,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参加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

  在引导方向上,坚持外出务工与就地就近就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帮助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愿出尽出。另一方面,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以扶贫车间为例。我国依托劳动力优势,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广大返乡创业者和社会能人在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帮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形成了“一人稳定就业,脱贫致富一家”的良好格局。贫困劳动力通过扶贫车间务工,能够增加劳务收入,形成了企业效益和就业扶贫“双促双赢”的良好局面。

  国新办公布数据显示,5年来,贫困家庭务工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外出务工已涉及2/3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2/3左右的收入来自务工。

  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的专项扶贫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1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信息显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

  易地扶贫搬迁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发生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堪称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巨大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个不摘

  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是,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脱贫之后的路怎么走?脱贫成效如何巩固?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前期已出台多项措施,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

  今年上半年,中央提出脱贫攻坚将会设立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其中,摘帽不摘责任,要求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贫困县党政正职保持稳定;继续推行实施“精准帮扶网格化+驻村专业扶贫工作队+部门联动”机制,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抓贫困程度最深乡村、脱贫难度最大户,最大限度保证脱贫攻坚队伍不散、力量不减。

  摘帽不摘政策,要求在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全面落实的同时,抓好退出后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按照脱贫年度差异化给予继续享受有关扶贫政策的落实。

  摘帽不摘帮扶,要求各级帮扶单位和帮扶联系人继续履行帮扶责任,每季度至少上门回访1次,对脱贫户的生产生活予以指导帮助;继续开展精准帮扶网格化工作,发挥驻村专业扶贫工作队主要帮扶作用,推动脱贫摘帽后的帮扶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返贫预警干预机制,根据脱贫户现状,进行分类跟踪;组建县、乡、村三级脱贫户返贫预警分析专业队伍,对已脱贫户实施跟踪和动态监测,分析出稳定脱贫户、巩固脱贫户、临界脱贫户等不同类别,根据类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四个不摘”是立足脱贫攻坚实际,符合脱贫攻坚特点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普遍建立并全面实施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两类群体存在的返贫风险和短板,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

  “十三五”以来,我国通过统筹推进义务教育有保障、建立完备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一些列针对性举措,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保障体系,全面完成了教育扶贫各项任务。

  目前在各方努力和支持下,我国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其进展主要表现为辍学学生应返尽返、资助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配备要求基本实现等三方面。

  具体而言,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清零;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落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3年到2019年,贫困地区新建改扩建的校舍面积约2.21亿平方米;56人以上的大班额已降至3.98%,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农村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特岗计划”累计招聘教师95万名,覆盖全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从学前至研究生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做到“应助尽助”,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为教育脱贫奠定了制度基础。

  此外,我国通过帮扶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让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升其脱贫能力。未来,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还需将教育扶贫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建设稳定长效的教育扶贫机制。两不愁三保障

  “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2015年11月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对2014年底我国尚有的7017万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搬迁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也就是说,“脱贫攻坚”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最基本的“吃穿”问题,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保障”问题。

  中央多次要求攻坚期内始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更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在大部分地区得到了较好解决。

  健康扶贫

  “一人得大病,全家受拖累。”健康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很重要,尤其是对贫困户而言,疾病直接影响着他们脱贫的步伐。

  健康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国家卫生健康委把做好健康扶贫作为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围绕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出硬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看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确定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主攻方向,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县医院纳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组织三级医院“组团式”帮扶贫困县县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地区。截至目前,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累计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900多万人,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户成功脱贫。

  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是一种专业的扶贫平台,是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电商、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等集中吸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就业,从事工农业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种养殖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的生产加工点。

  扶贫车间建设在乡、村,以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为生产经营活动场所,以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解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为目的,以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手工业、来料加工经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内容,实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就近就业扶贫模式。

  从2018年起,陆续有多个省份制定扶贫车间的地方标准,从工资保障、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环境卫生、用工方式等方面对扶贫车间提出了明确的规范。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扶贫车间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多渠道开发市场和就业岗位,形成就近就业、稳定增收机制。

  扶贫车间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增强了获得感,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促进了村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这种精准“造血式”扶贫路子,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

  截至2020年10月末,我国累计建设扶贫车间32688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1万多人,创办领办各类经营主体21.4万个,扶贫车间共吸纳43.7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红林彝族苗族乡一家绣花扶贫车间,员工正在进行手工刺绣。
周训超 摄 图片来源:中经视觉

  生态扶贫

  我国林地、草原、湿地、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70%以上,分布着全国60%的贫困人口,这些地区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措施、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形成生态扶贫工作体系。

  生态扶贫是指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扶贫工作模式。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等,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以达到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最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在国务院新闻办12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全面完成生态扶贫各项目标任务,助力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定点扶贫

  从1986年开始至今,定点扶贫工作已历时34年。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我国定点扶贫单位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这一模式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进程的重要力量。

  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和定点扶贫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该行作为中央金融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主力军,在安康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可以追溯到1988年。2020年2月,安康市9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

  定点扶贫单位无一例外,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帮扶工作。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中央企业和国资委机关帮扶的248个县等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电商扶贫

  2020年,电商已成为我国帮助产品销售、助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通过完善贫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电商扶贫助推了中国农村地区全面发展。

  通过电商平台牵线搭桥,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解决销售难题。电商模式摆脱了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等对农产品销售的束缚,架起了偏远地区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桥梁”。

  国务院扶贫办通过签订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政策鼓励支持等方式,把京东、苏宁、阿里巴巴、拼多多等一大批电商销售平台与贫困地区生产者联结起来。以今年“618年中大促”为例,特色农产品销售数据再创新高。在开场1小时内,京东平台农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7倍。目前,淘宝与天猫平台上已有超过120万来自贫困县的卖家入驻。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的不足70%提升到98%,有96.6%的乡镇设立了快递服务网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现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管理与物流配送网络全覆盖。

  电商扶贫不仅是把农产品搬到网上,而且从深层次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市场需求,贫困地区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合网销的农特产品,倒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精准产销对接,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电商扶贫不仅带动种养业发展,还带动设计、包装、物流和深加工等配套企业成长,带动商品市场活跃和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不断完善,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在贵州快递物流园中通快递(贵州)分拨中心,员工在车间分拣包裹。

龙毅 摄 图片来源:中经视觉

  特色农产品

  特色农产品,即当地特有的或著名的产品,有文化内涵和发展历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

  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里,提出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思路。文件表示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可能很多人都对“恰玛古”感到陌生。

  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县的特色农产品,开的是像油菜一样的花,结的却是像人参一样的果,果实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如今,恰玛古与黄杏、羊肉一起,被称为“柯坪三宝”,柯坪县也成功引进了两家企业生产冻结粉等初加工产品,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就业。

  同样的,还有略阳乌鸡、杞县大蒜、潜江龙虾、奉节脐橙、平和白芽奇兰等特色农产品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

  目前,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集群式发展,土地、资本、人才、科技、装备等要素集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较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不少贫困县都因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而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接下来,特色农产品将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悉,在农业农村部最近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重点规划。

  在规划中,农业农村部不仅要求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全产业链,推进聚集发展,而且还要培育知名品牌,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全力推进。

  关键词由郑源源、苏畅、郝飞、田耿文、魏再晨、李建菲、曹沛原、李美丽采写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