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顶层设计先行 构建金融扶贫制度体系

  本报记者 魏再晨

  金融与扶贫,本是不大相干的两件事。前者强调市场化,用“看不见的手”配置金融资源,而资源总是会流向溢价最高之处。后者强调政策性,帮助被市场“遗忘”的人们,不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将金融业纳入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优势、市场优势,帮助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市场化的金融和政策性的扶贫,要如何有机融合呢?

  “我们的核心思考是,在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和社会保障体系不足以解决当前贫困地区问题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一套高效运转的金融制度体系,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独特价值结合起来,让金融资源流向最迫切、最需要的扶贫领域,而不是仅仅依靠金融市场逻辑,让金融资金流向出价最高的地方。”在今年的一篇署名文章中,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这样阐述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构想。

  从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的各项工作成效来看,这种政策构想已落地生根,并获得成就。良好的顶层设计让金融精准扶贫,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实现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

  “顶层设计”引领走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要推动高度市场化的金融行业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引和政策支持,成为人民银行推动金融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人民银行相继出台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金融助推脱贫攻坚、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等10余项政策,明确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和工作目标,建立精准对接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全力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

  从纵向来看,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2016年七部门出台的《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设立扶贫再贷款,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切实降低贫困地区涉农贷款利率水平。

  2018年四部门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则要求,到2020年,力争每年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占所在省(区、市)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一年后,《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优化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贷款定价机制试点推向全国,并提出要加强扶贫再贷款管理和评估效果,提高使用效率。

  可以看出,随着扶贫再贷款运用的推进,相关政策也在向前推进有效衔接,确保这笔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果。

  从横向来看,扶贫相关政策也与同时期监管层的各项政策紧密配合,互相呼应。同样是这三份文件,在严监管思路下,对金融扶贫风险问题的重视程度一再提升。

  2016年的文件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问题上,着重强调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贫困地区不良贷款容忍度。

  到2018年,政策提出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为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提供长远支撑。

  随后的2019年,人民银行进一步明确,加强扶贫小额信贷质量和偿还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推动地方政府建立贷款逾期风险预警机制。

  政策思路的变化,既是因为扶贫信贷规模不断增加,必须提高对风险的预防,也折射出金融严监管在精准扶贫领域同样不可松懈。

  解决“钱”的问题

  金融资源顺畅配置

  金融和扶贫有什么相通之处?就是都要解决“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去”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构建起可以良性运作的体制机制之后,“钱从哪里来”就成了金融精准扶贫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人民银行拿出了货币信贷政策工具,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扶贫再贷款、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为脱贫攻坚解决资金问题。

  扶贫再贷款于2016年问世,相比它的“大哥”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的利率更低,实际使用期限最长可达到5年,这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提供了一笔极为关键的资金支持。

  远方的家是湖南张家界一个颇具规模的休闲农庄,与张家界农商银行已有近10年的信贷合作。该企业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张家界农商银行董事长龙芳告诉记者,远方的家在张家界农商银行有2200万元贷款,绝大部分都是利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的。企业能够获得较为便宜的资金,逐步发展出农耕体验、休闲娱乐、土家餐饮、户外运动等多个新项目,带贫效应也日趋显著。

  有了资金,接下来,就要解决“钱往哪里去”,也就是贷款发放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并不似看上去那么简单。

  这是因为扶贫产业多与农业相关,缺乏符合银行规定的抵质押物,也就很难通过传统模式申请到贷款。为此,金融监管部门推动了“两权”抵押贷款,仓单、订单质押等产业链金融模式,拓宽抵质押物范畴,激活沉睡的资产。

  福建武平林地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2017年,人民银行武平县支行推动武平联社与县林业局合作,打造“全国林权贷款第一卡”。农民只要将林权的确权做好后,就可以利用林权申请抵押贷款。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一笔笔资金的撬动,给贫困人口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人民银行发放扶贫再贷款5867亿元;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7139亿元,较2015年末年均增长24.43%,惠及2013万贫困人口;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41万亿元,较2015年末年均增长35.94%。

  “贷”来希望

  扶贫小额信贷蓬勃发展

  产业链金融不断带动产业扶贫的同时,一款直接面向贫困户的贷款产品———扶贫小额信贷,帮助无数贫困户打开脱贫致富的大门。

  扶贫小额信贷诞生于2014年,只针对贫困户发放。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将该产品的政策要点概括为“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

  这种政策设计赋予扶贫小额信贷极强的精准性、可获得性,将其与其他各项贷款区分开来。按照银行发放贷款的要求,贫困户缺少可供抵质押的资产,很多人甚至是“信用白户”,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小额扶贫信贷的设计则一举打破这两个瓶颈,贫困户可以十分简便地办理贷款。

  3年期以内、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的设计更让扶贫小额信贷拥有了期限长、利率低的优势。贫困户发展产业往往周期较长、难度较大,扶贫小额信贷给予贫困户足够长的发展周期,也不需要贫困户支付利息,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利用扶贫贷款脱贫的主观能动性。

  2017年,广西恭城牛水厄生态养殖园推出一项新模式,用成本价为贫困户提供小牛饲养,并进行养殖技术指导。肉牛长成后还可通过养殖园回收销售,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当地贫困户邓桂珍夫妇听说后,跃跃欲试,但缺乏资金。

  在扶贫授信摸底调查时,恭城农商银行加会支行了解到邓桂珍夫妇的情况,鼓励他们办理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在实地学习养殖经验之后,邓桂珍夫妇购买了2头怀孕的成年母牛开始养殖。2019年底,夫妻俩还清全部5万元扶贫贷款,日子一天比一天“牛”起来。

  这个案例是扶贫小额信贷极为常见的“金融+企业+农户”模式。李均锋表示,未来,扶贫小额信贷稳步推进“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主办银行+特色保险+市场主体+贫困农户”等模式创新,切实增强工作合力,进而实现扶贫小额信贷目标和规模。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443.5亿元,累计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067.81万户次,超过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分之一;余额1795.25亿元,覆盖户数449.71万户;累计续贷金额402.85亿元,累计续贷户数96.71万户;累计展期金额98.77亿元,累计展期户数24.81万户。

  回顾几年的金融精准扶贫历程,可以看到,这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促进金融长远、健康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几年的工作中,金融机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姿态,深入广袤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让无数人享受到方便、便宜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未来,金融系统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衔接乡村振兴方面,构建并完善顶层设计,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构建发展新格局。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