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文
“藏粮于技”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24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
一组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跨越和转变。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人力畜力为主向机器为主的转变,还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的转变,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正以其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为“藏粮于技”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成为推动农业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从实验室的良种培育到田间的智能农机推广,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相关主体都离不开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针对种业振兴、智能农机、绿色农业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涉农主体,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低息、长期资金,给予精准支持。针对小农户购买新型农机具等融资需求,基层金融机构通过推广农机具贷款,支持相关主体购买或租赁智慧农业设备,降低农户使用新技术的门槛。针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展“订单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信贷资金与良种采购、技术托管、产品销售等绑定,既降低了融资风险,又提升了科技应用效率。
与此同时,农业保险机构也开发了诸如“气候指数保险”“病虫害保险”等创新产品,服务方式也逐步从“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风险减量”,用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在顶层设计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通过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业科技领域。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数据共享平台,为金融机构评估项目风险提供数据支撑。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并引入管理咨询、市场资源等服务,建立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农业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更需主动作为。在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同时,要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常态化对接,清晰传递技术优势、市场前景与风险点,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双向奔赴。
未来,随着金融与农业科技的深度融合,我们必将看到,更多“中国智造”耕耘在广袤田野,更多“中国种”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届时,“中国饭碗”必将端得更牢、更稳,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也将在科技与资本的双重赋能下,愈发坚实可靠。
12:18 | 哈尔滨香坊区高端电气装备智能制... |
17:34 | 《农村金融时报》简介 |
14:26 | 农行玉溪分行年内投放二手房贷款... |
14:24 | 农发行新干县支行铺就乡村振兴“... |
14:20 | 农发行峨眉山市支行支持和美乡村... |
14:19 | 农发行桂林临桂支行贷款余额突破... |
14:14 | 农发行鹤峰县支行首次“尝鲜”粮... |
14:14 | 湖北沙洋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好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