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通讯员 陈肖 崔广勋
近日,走进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朱庄村的鑫宇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农村金融时报》记者看到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据了解,该公司是一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在考虑更新引进新设备时资金出现缺口。
该公司总经理徐凤喜通过镇金融专员在“茌e融财金协同联动数字增信赋能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提出贷款需求后,得到了区财政局的关注及中国银行茌平支行、工商银行茌平支行、潍坊银行、齐鲁银行、日照银行和中国人寿财险聊城中心支公司的积极响应。他们主动到企业进行对接,在深入听取企业情况介绍和反复论证后,适配金融机构现场对贷款进行认领,500万元资金难题现场迎刃而解,相关保险配套措施也将及时跟进。
聊城市茌平区财政局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组织金融机构负责人到小微企业进行金融需求线下对接。 崔广勋供图
据聊城市茌平区财政局金融运行监测中心主任尚世斌介绍,为促进财政、银行、担保、保险协同联动,今年年初茌平区在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的基础上,启动了“茌e融财金协同联动数字增信赋能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平台数字增信赋能,有效缓解金融产品看不清、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尚世斌介绍,自8月份投入使用以来,通过平台累计撮合融资698笔共3.68亿元,统筹解决了小微及涉农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相关风险保障配套服务也及时跟进,“小平台”真正搭起了产业振兴“大舞台”。
该平台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整合政府数据、金融数据、社会数据等资源,利用模型算法技术,解决数据在金融领域应用有限、政银保企信息不对称、政策匹配不精准等卡点问题,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广大实体企业和产业振兴项目。
一方面,平台展示大量金融产品,企业或个人通过平台可以自主选择利率、费率低,服务、保障好的金融机构和产品,并由镇街借助政府数据、政策资源以及金融产品进行初步审核,推送至银行和保险公司,实现融资和保险需求对接。目前,平台入驻金融企业15家,发布涉农、涉企金融产品100多款。
另一方面,平台通过汇集有关职能部门要素资源,丰富企业信用数据来源,对企业进行综合增信评定,为金融机构授信筛选优质企业或项目。平台整合纳税信息、政府采购、专利技术、荣誉称号、用电等数据信息资源清单,利用多维数据分析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形成综合增信授信额度建议,适时推送给金融机构使用参考,在为有资金和保障需求企业提供融资和保险支持的同时,助力金融机构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降低资金投放和承保风险。
11月8日,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聊城市中心支公司通过该平台“牵线搭桥”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与嘉实牧业集团公司签订了87.5万只兔子保险合同,财政承担保费的60%,化解养殖风险3572万元,市场化护航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聊城市茌平区财政局组织银行和保险机构到茌平区桂柳鹅业有限公司对接资金和保险需求情况。 崔广勋供图
记者在茌平区财政局了解到,平台还实现了惠企政策线上直达。企业或个人在政策扶持板块,通过职能匹配,筛选国家、省出台的“政策包”,可以快速掌握政策动态,把握市场先机。目前12个区直部门、单位发布企业、项目数据信息1万余条;发布省、市财政、金融、贷款17类50多项贴息贴费和以奖代补等惠企惠农政策文件,且不断更新。
为发挥平台运行的实际效能和权威作用,茌平区还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由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设立风险代偿资金池,凡通过平台开展的信用贷款所产生的不良贷款,按照不高于信用贷款未清偿部分的20%对银行进行代偿。鼓励银行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的贷款规模,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保障机制,通过破解资金流转难题,为实体经济发展赋能。
聊城市茌平区财政局局长董建忠表示,茌平区将进一步创新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机制,建立由组织、财政、金融监管、部门、乡镇(街道)、新村及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左右协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统筹各级各部门资源,着力打造“财政+金融+数字”模式,构建起财政金融联动数字平台,实现数字增信赋能。同时,茌平区将在做好平台线上对接的同时,还做好线下跟踪推进,全面摸排融资和保障需求,形成“两张清单”,组织企业、社区、种粮户、养殖户与银行保险企业开展财金联动金融赋能对接活动,强化过程管理,安排专人审核、提报、对接融资、保险项目,打通财政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14:31 | 农发行浙江舟山市分行获批1.9亿... |
13:41 | 农发行昆明市东川区支行 再投470... |
14:35 | 农发行广东东莞市分行发放粮油购... |
14:35 | 农发行江西吉安县支行助推企业秋... |
14:35 | 农发行江西省分行支持农产品流通... |
14:26 | 农发行广西隆安县支行持续发力“... |
14:25 | 浙江海宁农商银行加大涉农信贷支... |
14:25 | 山西孝义农商银行扎实做好各项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