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沛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正在加速驶入“快车道”,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领域。截至2022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逾1.26万亿元。
持续发挥大行引领作用
随着银行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步伐,越来越多金融资源将配置到低碳转型、绿色发展领域。
记者梳理三季报发现,截至9月末,工农中建四大行绿色贷款余额稳居万亿元以上。紧随其后的是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以及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在千亿元级别。
毋庸置疑,国有大行在绿色金融领域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邮储银行副行长姚红曾发表演讲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既是商业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担当,也是抓住政策与市场机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比如,工商银行将绿色金融要求融入发展战略、公司治理、政策制度、业务流程及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如在战略推进方面,工行于2015年率先发布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将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纳入全行长期发展规划。在政策体系方面,工行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趋势,将绿色金融贯穿于金融服务各环节,在投融资政策中突出“绿色”导向,并结合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前瞻调整投融资布局,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其中在行业维度方面,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定位为重点支持行业,配套经济资本占用、授权、定价、规模等差异化政策;在客户维度方面,将企业技术、环保、能耗等指标嵌入重点行业客户及项目的选择标准,稳步有序推进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
据了解,工行首批开展了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绿色产品试点,并发行了境内首期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这也成为我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境内发行的首只绿色金融债券。
中小银行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除国有大行外,中小银行也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找准差异化发展路径支持绿色产业及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积蓄更多发展势能。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广州农商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颇有建树。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该行绿色贷款规模达335亿元,较年初增长65%,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
今年以来,广州农商银行持续优化组织架构,设立了绿色专营管理部门并成功升格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花都分行。同时,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绿色企业专属融资产品“金米绿企贷”,有效覆盖绿色企业日常经营、项目建设、装备购置等多种融资需求。
不仅如此,该行还针对部分绿色企业抵押物缺失的特性,创新推出“碳排放权抵押贷”“乡村振兴林易贷”等创新产品,以碳排放权、林权收费权为抵质押物,破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12月11日,吉林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总经理研究员张光华在全国地方金融二十六次论坛(2022)年会上表示:“今年8月份,吉林银行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立足绿色金融发展方向,将发展支持绿色金融作为全行的战略重点,通过组建绿色金融团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布局绿色金融重点领域等方式建立了吉林银行绿色金融战略体系。同时,该行也制订了绿色金融行动方案,从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政策制度、流程体系、产品创新、内控管理等多方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近年来,各银行机构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发展转型的战略规划,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围绕自身定位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
尽管当前绿色金融理念逐年深入、产品也不断丰富,但服务“双碳”目标,银行机构仍重任在肩。
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妥善处理能源转型、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之间的关系。金融机构应持续提高对绿色低碳经济活动的识别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避免简单机械的‘去煤化’和‘运动式’减碳,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