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十载不辍耕耘 按下绿色金融“加速键”

    本报记者 曹沛原

    绿色金融是近年来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心。

    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以“开放融合、绿色未来”为主题的金融服务专题展备受瞩目,绿色金融作为各大金融机构的重要版块得到集中展现。

    其间,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展示了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项创新项目和品种,并在展会上着力宣传金融对污染防治、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各个领域的有力支持,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之路。本次服贸会的成果展示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精彩节点。

    十年来,随着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比上年末高7.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3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万亿元和4.93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2%。

    时间回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首次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总体目标,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

    谈到此处,人们不免问,何为绿色金融?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为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指明了“新方向”。

    至此,“绿色金融”的种子也在全国各个区域,尤其是乡镇农村生根发芽。

    回顾这些年“绿色金融”发展之路,几乎所有银行都在不断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入,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一些银行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不断加大对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绿色金融领域,兴业银行可谓是先行者。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十多年植“绿”不辍,率先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层面,并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战略核心业务,逐步构建起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碳减排量也可变“资产”了,这在森林覆盖率分别达78.73%和78.89%的福建三明和南平,并不是件稀罕事。

    去年5月18日,三明市颁发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把碳减排量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以收购的18294吨碳减排量作为质押,获得兴业银行三明分行500万元授信贷款,这也是全国首单林业碳票授信贷款。

    随后,各地金融业因地制宜,结合本区域优质绿色自然资源,碳汇市场已延伸至海洋、光伏等多个领域和产业,“海洋碳汇贷”将大自然的“蓝与绿”和谐交融,最近,兴业银行广州分行成功为穗开九州(广东)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发放广东省首笔“碳减排挂钩”光伏项目贷款。金融业在更多碳汇模式开发与创新上取得突破。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纷纷行动。其中,不乏农村中小银行逐绿前行。

    浙江湖州践行“两山理论”,早在2017年,与衢州成为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后,两地农商银行便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一些有特色、可借鉴的经验和范本。

    如德清农商银行积极探索“零碳”系列贷款产品,围绕国家生态环保规划和支持节能减排总体目标,以“信用+环保”实现合作共赢。

    安吉农商银行则是紧扣“30·60”目标,去年,在湖州银保监分局指导下,发布全国首个地方法人银行“碳中和”银行建设规划图,辖内天荒坪绿色支行建成全国地方法人银行首家“碳中和”试点支行。

    而国有大行实施举措更是立竿见影,如工商银行围绕“双碳”目标制定《中国工商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试行)》,农业银行制定《中国农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几大商业银行均迅速成立由董事长挂帅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领导、各部门协同分工、全员参与的绿色金融推进体系。

    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方面,工商银行运用数字信用凭据等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清洁能源、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领域产业链的资金供给。农业银行面向不同场景推出“生态修复贷”“绿色金融制造贷”“美丽乡村贷”“排污权质押贷”等绿色信贷产品。建设银行推出“绿色智造贷”,向绿色智造相关企业提供优惠信贷支持。

    记者梳理近期多家银行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国有大行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4501.89亿元,增幅22.93%;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237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336.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49%;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5741.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42%。

    股份制银行也不甘落后,截至今年上半年,光大银行绿色贷款规模1577.2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1.31亿元,增幅26.59%;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5415.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31%。

    数据喜人的背后,是十年来层层递进、清晰明确的顶层设计为发展绿色金融“护航”,及整个行业为此不辍耕耘所付出的努力。

    回眸2012年,自原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指引》开始,这十年,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经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2016年,我国开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目前已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提出后,央行等部门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标准等五大支柱。

    展望未来,绿色发展如火如荼,绿色金融方兴未艾。

    责任编辑:李美丽

相关文章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