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告别“大水漫灌” 金融服务“精准滴灌”全覆盖

    本报记者田耿文 黄力辉

    过去十年间,我国金融机构精准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各银行机构基于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依托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瞄准整村授信、小额信贷、新市民群体、地方特色产业等领域,告别“大水漫灌”,发力“精准滴灌”,为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将宝贵的金融资源准确配置到最适合的群体中,在服务实体经济、纾困小微企业、推进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交出亮眼“成绩单”。

    精准推进整村授信

    金融活水浸润“希望的田野”

    过去,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数据缺乏、抵押担保措施不到位,农户金融需求多、小、散等特点,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涉农融资门槛高,信贷投放难以精准满足市场所需。

    这样的情况在过去十年有了巨大改变,尤其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不少农信机构逐步认识到“做小做散”“支农支小”不仅是践行使命,也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必行之路,纷纷迈出整村授信建设步伐。

    2019年1月,银保监会《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强调农信社、农商行要回归地域,服务本地,并明确“经营定位、金融供给、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机制”四个方面15条考核指标。

    监管的引导、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科技兴起等诸多因素影响,促使全国各地农信社推进整村授信的步伐不断加快。也使我国金融精准服务水平获得大幅提升。

    整村授信的核心,是以信用评定授信额度,让“农户信用变资金”,推动信贷服务更精准、更优先向信用户、信用村倾斜,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抵押物的融资难题。

    在整村授信推进过程中,广大农村金融机构立足本土,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由“坐门等客”变“主动对接”,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屯,通过为农户建档,构建起“个人资信”数据库,同时实现对“信用村”农户数量、人口分布、住所分布、农田分布、主要产业、经济来源等情况“了如指掌”。

    同时,整村授信把过去“零售”业务做成“批发”,以行政村为单位,信用信息整体评价,客户信息批量采集,信用状况精准识别,实现“基础信息资料、评级授信、合理信贷需求”全覆盖。获得整村授信的村民在因发展生产需要用钱时,可通过手机银行直接使用授信额度内的信贷资金。

    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贷款先申请后调查的办贷流程,节省等待审批放款时间,不需担保抵押,随时支用,相当于在银行有了“备用金”,让贷款像存款一样简单。

    记者在粮食大省黑龙江采访获悉,截至目前,该省已有134.9万户农户完成授信1055.5亿元,符合授信条件农户授信率达100%,贷款余额626.5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超过30%。

    “过去每到春耕都为钱发愁,今年整村授信后,我种了1300多亩地,得到农信社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用最简便的手续、办最实惠的贷款,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现在实现了。”黑龙江省五常市种粮大户韩喜斌说。

    据了解,为提升对农户金融服务精准度,黑龙江农信系统已将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整村授信范围,给予简化手续、信用放款、优惠利率等“一揽子”支持举措。

    今年备春耕期间,黑龙江农信对整村授信的乡村,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全省78家法人机构、近5000名信贷客户经理深入整村授信的乡村,逐户排查备春耕资金需求,确保贷款随报、随议、随批、随贷;通过“易农贷”“农情贷”“接力贷”“纾困贷”等产品体系,调整互保、土地经营权抵押等贷款方式,全面提高信用贷款占比,保障备春耕资金供给无死角全覆盖,用丰沛的金融活水浸润龙江农业生产。

    如今,整村授信已成为全国各地农信社、农商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做法,全面提升涉农主体金融可得性,盘活农村闲置资金,实现农村信用与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同时,还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小额信贷”纾困解难

    精准普惠各类群体

    十年来,从“扶贫小额信贷”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再到近期部分金融机构推出的“新市民小额信贷”,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重点人群,我国金融机构倾斜服务重心,为其提供更加精准和贴心的服务。

    脱贫攻坚期间,由于不同贫困地区融资条件参差不齐、融资需求多种多样。为更好地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服务,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增强金融服务可持续性,同时,将产业扶持和带动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资源投入。

    扶贫小额信贷应运而生,成为直接面向并精准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得力手段。数据显示,自脱贫攻坚以来,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有力支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据时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扶贫小额信贷破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这个世界性难题,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问题,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户增加收入和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双赢,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和金融环境改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成为新市民。如何提高3亿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帮助新市民群体在城市立足扎根,又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均等性和便利度。

    多地银保监局迅速响应,细化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具体政策,夯实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基础。

    如,重庆银保监局联合市发改委,依托银证大数据互联互通平台“金渝网”,开发建设“信易贷·渝惠融”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发布80款特色和区域贷款产品,归集54个部门300万户企业信用信息、3.5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查询应用市场主体信用报告10万余家(次),有效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务。

    为解决现有金融服务仍存在的一些诸如基础金融服务便捷性不足等问题,不少地方也在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比如,在青海西宁,设立全省首个“新市民消费者服务专区”,打造“咨询+投诉+纠纷调解”的一站式便利化金融服务平台。

    同时,我国保险业主要通过创新保险产品,发挥风险分散和保险保障功能,提高新市民群体及其从业行业企业保障力度。

    比如,针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建筑行业,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开发“建筑工程”系列13款保险产品,为近41万家企业提供覆盖近1600万人次的建筑工程意外保险保障,保险金额超过4.6万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聚焦新市民群体金融服务需求,不少银行保险机构普遍加大服务力度,通过创新产品、拓宽渠道,提升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和广度,促进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新生活。

    精准帮扶

    为特色产业插上“金融翅膀”

    金融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构建省县乡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整体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效……

    十年来,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金融支持乡村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发展政策,通过精准设计,研发中长周期金融信贷产品,聚力扶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发展。

    例如,人民银行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对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围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特点,持续完善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积极推广、依托县域富民产业,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贷款产品,合理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长期信贷投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特色优势产业。

    不仅是顶层设计层面,各地也陆续出台相关举措,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推进支持包括乡村旅游等在内的特色乡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金融扶持特色产业政策越来越精准,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农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

    在黑龙江,哈尔滨银行不断升级新型特色惠农金融体系,助推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哈尔滨银行精准支持特色产业的优惠政策,当地众多木耳种植户实现致富梦。

    在宁夏,针对当地林业发展特色,今年初,灵武农商银行发放首笔林权抵押贷款,为宁夏银湖狼皮子梁有机生态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发放林权贷款200万元,借力新的授信业务担保方式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该笔贷款使客户林权资源被最大限度盘活,实现“信贷+林权”的金融服务模式,助力县域龙头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林权,灵武农商银行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土地经营权抵押、奶牛活体质押融资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以灵武市“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为抓手,大力支持以长枣、奶牛、蔬菜种植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金融信贷服务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灵武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服务无止境,蓄势积能再起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等内容。

    回望金融精准化服务效能稳步提升的十年历程,可以触摸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活力脉动,感受到金融动能的转换、发展理念的更新。金融服务“精准滴灌”的有效发挥,让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实体经济金融需求得到满足,国民经济循环得到畅通。未来的金融服务,在数字化转型加速和时代发展背景下,必将更精准有效地迈出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责任编辑:李美丽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