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农金网微信

强国号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您所在的位置: 银行 > 正文

农行山西分行科技金融为农业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2025-10-11 20:56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王磊

    近年来,农行山西分行聚焦“三农”发展痛点,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用科技金融激活地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活力,通过数字化手段破解农户融资难、抵押物少的难题,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让种植户告别“半夜巡棚”

    走进晋中榆次东阳镇逯村,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格外引人注目。在种植户李凯星的大棚里,翠绿的番茄藤蔓生机勃勃,果实累累,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清甜香气。李凯星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分:“以前,为了确保温度适宜,我一天要多次检查大棚,夜里降温时还得起床查看,真是累坏了。”

    如今,这样的辛苦已成为过去,李凯星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改变始于农行山西分行免费为他安装的“大棚宝”智慧设备。棚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和湿度,数据实时传输至他的手机。一旦环境数值超出预设范围,智能小喇叭就会发出警报。李凯星笑着说:“现在无论身在何处,我都能通过手机监控大棚情况,温度低时小喇叭还会提醒我,再也不用半夜起床去大棚了,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

    除了温湿度监测,“大棚宝”还为种植户提供了“行情导航”。通过服务平台,农户足不出户就能查看全国蔬菜价格和市场趋势,合理规划采摘和销售时间。“以前卖菜全靠收购商报价,心里没底。现在能看到各地市场价,知道自己的菜该卖多少钱,议价的时候更有底气了。”李凯星表示,“大棚宝”不仅是“种植助手”,更是增收利器,让种植之路走得更稳、更有盼头。

    为“活资产”打通融资堵点

    农行山西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农村资产抵押难、农户融资渠道窄的痛点,农行山西分行将“大棚宝”的核心优势聚焦于“生物资产数字化认定”,让原本难以估值的温室大棚和作物变成了可评估、可融资的“活资产”。

    通过“大棚宝”,农行山西分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体系:将种植户的个人信息与大棚物理信息精准绑定,并接入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作物生长数据。依托后台数学模型,系统能根据大棚面积、品种特性精准测算一茬作物的产量,结合去年同期市场价格预估产值,同时根据定植时间推算采摘周期,明确作物变现的关键节点。

    “我们不仅关注大棚的硬件价值,更通过数据评估其‘产出价值’。”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析作物采摘曲线与市场价格波动,银行能科学判断农户的偿贷能力和最佳还款时间,将“无形的种植收益”转化为“有形的信贷依据”。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信贷对固定资产抵押的依赖,让农户仅凭大棚和作物就能申请贷款。

    “大棚宝”还实现了金融服务与农业生产的无缝对接。过去,农户贷款需要准备大量纸质材料,多次往返银行;现在,通过数字化档案和线上流程,贷款申请和审批均可在线上完成,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这不仅解决了农户扩大种植、采购农资的资金需求,还鼓励他们尝试新品种、新模式,推动山西大棚经济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转型。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从“融资难”到“轻松贷”,农行山西分行以“大棚宝”为桥梁,将科技金融的活水精准滴灌到乡村产业的土壤中。未来,该行将继续深化“三农”服务创新,拓展智慧农业场景的覆盖范围,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红利,为山西乡村振兴绘制出更加生动的“丰收图景”。

版权所有  《农村金融时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农村金融时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农村金融时报电话:010-83251703 网站电话:010-83251801 网站传真:010-83251801 电子邮件:ncjrs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