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四川平昌县地处川陕苏区腹心地带,古老的巴人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现代的生态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该县36个传统村落的古典民居,生动展现了川东北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传统民居生活与现代城市生活、古老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发展、历史脉络延续与赋能保护利用在此相得益彰。
近年来,农发行平昌县支行深入挖掘县域内珍贵的传统村落和文物资源,从2024年11月至今年6月,累计投放2.67亿元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11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通过实施“古村保护+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的综合模式,使这些承载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
“忧居”变“优居”
平昌县传统村落由川东北民居构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民居缺乏有效的保护修缮,特别是一些较为破旧的老宅,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平昌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传统村落古宅得以维护修缮,补齐了村内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消防避险等设施,对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进行了整治。
“这两年,我们这里变化很大。过去,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老人们守着破旧的老宅过日子。现在,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为我们修缮了房屋、加宽了公路,还整治了周边环境,出去的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亲身感受变化的平昌县西兴镇皇家山村村民李大伯高兴地说。
如今,走进西兴镇皇家山传统村落,民居白墙黛瓦、院落新意别致、周边绿意宜人、村道平坦宽阔。一幅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正是农发行平昌县支行以金融之笔书写的民生答卷。
“濒危”到“活化”
平昌县有1000多年历史,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古代文化与近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普适文化等纵横交错、交相辉映,凸显文化的厚重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外流严重,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面临“断流”的风险。一些标志性纪念性的牌坊、沟通内外生活关键节点的桥梁等古建筑文物年久失修。
为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根脉,农发行平昌县支行致力于为文化根脉的“活化石”重塑新风貌。“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具有标志性典型特征、文化保护价值高、地域特色突出的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修缮。”该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项目实施涉及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类资金投入达1100万元,修缮各类文物20余座,面积超过千平方米。同时,项目投入300万元用于新建民俗风情体验馆,木雕彩绘、木雕茶艺等体验中心1000平方米,不断拓展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培养地方技艺传承人,让古老文化重绽生机。
“土产”结“金果”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平昌县深耕特色产业,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何让特色产业结出的土特产,变身为人民群众的“香饽饽”“金娃娃”,农发行平昌县支行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农发行平昌县支行主要负责人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兼具公益性和经济性特征,在满足政府规划、部门支持、农民意愿的条件下,将传统保护利用项目建设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着力挖掘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符合产业发展条件的优势产业,最终确定茶叶、果梅、桑葚、羊肚菌作为该项目的特色产业。”
该项目实施土地整治1.7万亩,通过土壤改良及地力提升,彻底改变原有土地“杂、乱、差”和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显著提高农业高效种植效率。同时,项目合理配置民宿、餐饮、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据悉,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本地务工人员100人,直接帮扶带动上千人。通过科学养护种植,“土产”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8000万元,切实成为富民增收的“金果”,产业变现效果显著。
(通讯员罗含英对本文亦有贡献)
17:34 | 《农村金融时报》简介 |
14:26 | 农行玉溪分行年内投放二手房贷款... |
14:24 | 农发行新干县支行铺就乡村振兴“... |
14:20 | 农发行峨眉山市支行支持和美乡村... |
14:19 | 农发行桂林临桂支行贷款余额突破... |
14:14 | 农发行鹤峰县支行首次“尝鲜”粮... |
14:14 | 湖北沙洋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好企... |
14:13 | 河南镇平农商银行提升小微企业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