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衍水 通讯员 许明
多年来,农发行福建省分行紧密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在支持生态强省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强金融供给,2014年以来累放贷款5315.07亿元,截至今年10月末贷款余额2106.3亿元,贷款余额为十年前的4.33倍,年均增速超15%。
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福建
作为全国“最绿”省份之一,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12%,森林面积达1.21亿亩。
为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双向赋能,农发行福建省分行探索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担保、“储备林+碳汇”等模式,2014年以来共向47个涉林项目投放贷款142.03亿元,在推动57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的同时,依托林业碳汇、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推进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产。
东山县是全国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岛县。过去,这里养殖乱象、污水直排等问题突出,海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17年以来,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向东山县海湾生态整治项目投放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中长期贷款1亿元,支持东山开展治污染、护生态、提业态的“净湾行动”。
该分行围绕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支持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自2021年以来,共向283个绿色项目投放贷款627.01亿元。
赋能产业振兴 焕发乡村活力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守护八闽粮食安全,始终是农发行福建省分行支农履职的重中之重。
十年来,该分行围绕打造“粮食银行”“农地银行”信贷品牌,全力提供“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综合化金融服务,累计发放种业贷款22.5亿元、化肥储备贷款38亿元,支持粮食稳产增产;累计发放粮油收储贷款1242亿元,支持保收购、稳储备,助力厦门建发等国企从国内外“引粮入闽”1.61亿吨,保障八闽百姓“米袋子”供应;围绕落实“两藏”战略,探索“农地+”模式,累计发放农地贷款308.42亿元,支持新增耕地超30万亩、高标准农田超86万亩,为全省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不仅是粮食产业,从浩瀚的“福海粮仓”到广袤的“森林粮库”,再到现代化的设施农业,都有农发行金融支持的身影。
在莆田秀屿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浮动的渔排鳞次栉比,海水之下,群鱼纵横碧波。该分行12.4亿元信贷支持的秀屿区平海湾现代渔业海上智能化综合体项目和鲍鱼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建成后将让辽阔的海洋变成丰盈的“蓝色粮仓”。
十年来,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围绕念好“山海经”、打好“特色牌”,在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大力度,共向483家涉农民营企业投放贷款739.13亿元,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聚力城乡融合 增进民生福祉
在青山延绵、云雾缭绕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内,62公里长的星桐生态公路蜿蜒曲折。2022年9月份以来,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共向该项目投放贷款3.7亿元。如今,建成后的星桐生态公路为沿途居住的百姓和慕名而来的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三明永安,农村供水长期存在规模化程度和管护运维服务水平不高、水源水质不稳定等问题。2020年3月份,永安市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在该分行信贷资金支持下,加速推动辖内11个乡镇的水资源、水管网、供水厂、水产业整合,构建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十年来,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乡村所需、百姓所盼,探索创新“福路贷”、乡村振兴整镇(县)支持模式,聚焦水利建设、农村交通、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今年10月末,共向1500余个中长期项目投放贷款3567亿元。
在政策性金融支持下,如今的八闽大地上,一座座水库巍然挺立,一根根输水管道穿山越岭、连网成片,一条条蜿蜒交织的农村公路,打通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幸福家园正在加快建成,百姓期盼的美好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