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召开,论道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变革与开放

  农金网北京讯(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李建菲)近日,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2019)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行业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金融业不忘初心”“新消费、新零售的变量与变局”“求解数据治理与数字化转型”等议题分享有识之见。

  金融业改革开放挑战机遇并存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业既面临复杂的内外形势,也在技术变革推动下进入新阶段,既面临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稳增长防风险等改革新任务新挑战,也适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开放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期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难题不仅是总量性、周期性问题,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机制性问题,须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根治基础性、结构性问题。

  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认为,近两年全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中,人民币贷款和债券市场的融资明显上升,其他项目则有所下降,这使较易获得贷款或有发债资格的融资主体有所受益,而难以贷到款和发不了债的企业融资环境愈发复杂。同时,“资管新规”是正本清源的必要之举,但转型不易,“阵痛”在所难免。

  近几年,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但真正着眼实体的仍不够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任何金融创新若脱离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就会偏离方向、违背规律,从而走向或自我循环、或过度膨胀、或非理性繁荣。只有真正符合实体经济、符合经济规律、深耕业务场景的金融创新才可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因此,发展金融科技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住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金融服务场景,提供接地气的金融服务,从而不断提升金融科技供给对多元化需求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我国金融业近年来经历了重要变革:由计划主导变为市场主导,由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由单一产品变为“金融超市”,由传统单一的银行信贷变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多元市场;银行由传统柜台为主变为移动互联,由以机构网点为王变为以数据信息为王,金融业也日趋开放。

  金融开放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新的预期。对中国而言,把握金融开放的机遇是当务之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认为,金融开放战略要靠改革来支撑。中国很大,市场也很大,若要吸引外资并促进其长期投资和布局,要注重三方面改革:一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包括资本市场及国资国企的改革等等;二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改革,应尽量避免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与政府治理发生碰撞;三是营商环境的变革,要不断优化外资进入中国后的运营成本、监管环境等。

  不忘初心服务实体经济

  如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如何坚持推进融资便利、降成本提效率,如何精准滴灌、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如何借力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实体的金融生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付万军表示,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下一步仍要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货币政策还存在传导不畅的现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未来在MPA考核、定向降准,或扩展央行低成本资金供给工具的范围等手段上可进一步精准发力,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二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来助力实体经济。光大集团充分发挥其金融全牌照优势,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综合金融的服务能力。今年11月1日,光大集团的六家金融和实业企业联合成立了光大健康养老公司,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成为国内养老的第一方阵,为民生事业贡献力量。

  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张凤歧结合金融落地一线面临的问题提出,实体经济融资难的核心在于银企的信息不对称,企业贷款缺信用,银行放款缺信息,银企对接缺通道。以信用信息“破冰”,才能缓解融资难题。

  度小满金融CEO朱光预测,到2020年,由于经济下行和服务民企、小微等实体经济的压力增大,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过去的风险管理方式将面临挑战。首先,其资产端重心正由以国企、优质民营企业为主转向小微、零售类资产,资产结构的变化扩大了风险敞口;其次,过去银行风险策略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制定的,经济下行时这些风险策略的有效性有待验证;此外,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面临着风险成本提升而息差收入增长放缓的压力。

  数据安全是必须恪守的底线

  金融业正在经历历史性巨变,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智慧银行、开放银行等新模式相继诞生,各类金融机构均迎来数字化转型。向哪转?如何转?如何评估外部机构的赋能效果?如何平衡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借科技之力实现多方共赢?如何保护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确保数据安全应是始终恪守的底线。首先应在组织、机制和标准等方面加强统筹谋划,其次,要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全局数据模型和科学合理的数据架构。再者要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把好安全关口,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严防用户数据的泄露、篡改和滥用。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员巡视员叶燕斐提出,金融监管必须更好地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要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并合理延伸监管边界。比如要根据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业务关系,对其底层数据、算法模型等方面做延伸监管,甚至有可能做现场监管和一些必要的处罚等。

  银行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表示,传统银行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大到不好变的问题,二是晚到变不了的问题。目前银行创新步伐虽有加速,但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仍然存在六大矛盾与困难。实施路径上,关键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行扁平化的敏捷银行管理模式,通过推动渠道、产品、生态、营销、风控、运营等六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前台融入场景、触角广泛,中台敏捷迭代、智能定制,后台集中高效、整合协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