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父亲的“杞人忧天”

近日,父亲在家闲来没事做,便来我家小住几天,闲聊时,说起今年的农作物收成,父亲言谈话语间尽是无奈和担忧,刚开始觉得他是在杞人忧天,听完下面的一段话我才体会到庄稼人的那种失望和心寒。

“今年西边咱家那三亩地,一共收了八百斤小麦,考虑到化肥、犁地、浇水、收割等花费还赔钱呢,辛辛苦苦忙半年还不如去工地一星期挣的钱多,现在您叔的地都不种让给咱了,村里没人接手的地都空着呢。以后这地都没人种了大家还咋吃饭!”父亲忧虑地说道。

按照父亲的描述,今年的收成确实不如人意。三亩地,从去年的翻地、播种、施肥、喷药、除草,一家人跟着忙了半年,到头来收入还不到一千块钱,而一个农民去工地干活,每天按150元算,一星期的工钱就相当于一家人半年的收入。长此以往,种地的会越来越少,农田的大面积荒废在所难免。

我家祖辈都是农民,父亲更是个典型的庄稼人,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手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有浓厚的农耕情节,种地是他唯一的寄托和依赖,只有种地才能让他感到踏实、过得才有意义。以前是“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的积极性,现在是“谷少伤农”,农作物的减产、各种不利因素,伤了农民的心,但凡有点出路的,早已“另谋高就”。

当下,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生产成本高,各种化肥、农药随着人力、材料的价格上涨逐年上升,而这在农作物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同时,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过高、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翻地、收割等人力成本过高直接抬高农作物单位生产成本。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交通不便利、土地利用不充分等原因,目前当地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传统非经济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生产少,单位耕地经济增加值较少。三是农田分散、规模效应差,由于每户耕地少且分散,农耕作业成本高,不能进行规模作业、产生规模效应。

以前,总感觉农民有地种,再穷都不会饿着,现在看来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父亲的那番话看来不是“杞人忧天”,做生意有赔钱的风险,科技创新有失败的风险,种地也有赔钱赚吆喝的风险,希望我们的粮仓不再凄凉,希望农民不再忧伤!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