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农金网微信

强国号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您所在的位置: 区域 > 正文

发扬“背包银行”精神 传递金融服务温度——云南富源县联社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纪实

2025-07-13 23:16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余连斌

    从“乌金”大河乌猪、体魄健硕的富源黄牛,到“地下黄金”富源魔芋……云南富源县地方特色产业正摆脱传统种养模式,迈向现代化。这背后离不开富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富源县联社”)金融活水持续浇灌。富源县联社发扬“背包银行”精神,以普惠金融为犁,深耕实体经济,将66亿元涉农贷款精准投向这片振兴中的红土地。

    “我们的客户经理,裤腿上总沾着泥土。”富源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涛近日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县域产业融资‘需求散、抵押弱、周期长’共性难题,我们并未‘坐堂等客’,而将服务阵地前移至田间地头,聚焦普惠金融,破解乡村产业融资困境。这种‘背包银行’精神,正是我社服务‘三农’初心的体现。”

    向“精准滴灌”转变

    若视乡村产业为肌体,金融便是其血脉。富源县联社以一系列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金融“血液”精准流向产业渴求之处。

    大河乌猪,作为富源县省级农业遗产与产业名片,关系着无数农户的生计。其中,富源县营上镇返乡创业者李纯,一度因市场寒流与资金链断裂而面临困难。

    “当时猪价腰斩,饲料价格飞涨,卖一头亏一头,睁眼就是亏损。”李纯回忆2020年的困境时说,“在我准备放弃时,富源县联社营上信用社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在实地调研后,一笔30万元‘乌猪贷’两天内便发放到位。”

    这笔贷款盘活的远非一个养殖场。如今,李纯的养殖场已成为当地标杆,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放眼全县,截至今年6月末,富源县联社已累计发放生猪养殖贷款5500余笔,总额2.35亿元,为大河乌猪这条年产值29.32亿元的产业链提供了坚实后盾。

    针对黄牛养殖户分散、融资担保难的痛点,富源县联社创新“整村授信”与“整族授信”模式。富源县中安街道石岗村村民姬先生在富源县联社30万元“云牛贷”支持下,养牛规模从不足20头扩至55头,年收入翻番。在全省唯一水族乡——富源县古敢乡,“整族授信”评级授信率高达97.29%。截至今年6月末,富源县联社已累计投放“云牛贷”3.85亿元,惠及6210户养牛农户,让高原牧场致富“牛歌”愈发嘹亮。

    富源县素有“中国魔芋之乡”美誉,年产值超10亿元。富村镇的“佳芋食品”从家庭作坊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负责人陈丽艳向记者表示,“我们每步成长,都离不开农信社支持。从10万元启动资金贷款到扩张时1000万元流动资金授信,富源县联社‘魔芋贷’贯穿了企业发展全周期。”

    去年以来,富源县联社已累计发放“魔芋贷”2.12亿元,惠及3.4万户魔芋种植户。

    从“输血”到“造血”

    “我们支持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其意义远超资金投放本身,更在于价值创造。”张涛对记者说,“‘背包银行’将金融服务送下去,把农户需求与信用信息带上来,构建可持续普惠金融良性循环,极具样本价值。”

    在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收窄背景下,富源县联社深耕本土、服务“三农”,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差异化发展的智慧之举。通过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绑定,富源县联社不仅分散经营风险,更培育核心客户群,完成从“输血”到助推产业“造血”关键一跃。

    富源县联社服务“三农”的故事,仍在红土地上续写。从春耕备耕4.79亿元信贷资金及时注入,到对烤烟、山羊、中药材等多元产业全面支持,这支高原上的“背包银行”步履不停,将金融服务温度传递到富源每个角落。

    (通讯员黄合建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所有  《农村金融时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农村金融时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农村金融时报电话:010-83251703 网站电话:010-83251801 网站传真:010-83251801 电子邮件:ncjrs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