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农金网微信

强国号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您所在的位置: 区域 > 正文

“数”写农村普惠金融新篇章的瑞丰样板——访浙江瑞丰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智晖

2025-05-25 22:30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王爱静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前不久,浙江瑞丰农商银行试点探索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任务成功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浙江瑞丰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智晖,深入探讨该行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试点探索情况、具体措施等。

    记者:当前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和供给现状如何?您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介入能够解决哪些痛点问题?

    吴智晖:从本地情况来看,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3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云集于此,金融服务不断下沉,同业竞争白热化。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数字普惠金融介入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下三个痛点:一是解决农村客户可用数据少、更新难度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农村金融供给更加充分;二是解决农村金融个性化不足、适配度不高、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让农村金融供给更加平衡;三是解决农村金融场景不丰富的问题,让农村综合金融服务更加到位。

    记者:贵行探索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目标,贵行采取了哪些举措和创新模式,成效如何?

    吴智晖:一直以来,我行着眼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场景不丰富三大难题,积极构建“六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一年来试点成效突出。

    展开来说,一是构建全渠道服务体系,实现“云端+实体”全融合。增加数字服务渠道,开发数字化服务平台,探索发展远程服务,实现全场景服务。升级传统服务渠道,加快智能设备布放,推进网点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特色丰收驿站,加强政务等场景数据互通,提供更多便民服务。

    二是深化全客群服务模式,推进“农户+小微”全触达。通过数字化提供批量化、标准化、精准化服务,提高农村重点客群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客群覆盖更广、融资成本更低。深化“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工程”成效,提升农户数字信贷可得性,解决农村长尾客户服务难问题,力争做到“人人可贷”。

    三是打造全方位服务矩阵,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加强数字信贷产品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发挥线上线下融合优势,建立与农村场景相匹配的模型,应用人机协同的数字风控流程。发展数字普惠财富业务,构建线上财富服务平台,开发智能资产配置工具,满足农户财富增长需求。

    四是共建全场景服务平台,打造“政务+民生”新模式。发挥政务、民生、金融的协同效应,依托我行网点多、覆盖广优势,将政务、民生服务引入到网点、农村金融服务站,融入智能设备,让农户能够就近办理,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政务、民生服务。

    五是探索全链条服务机制,提供“数智+资金”全支撑。深化“两员一顾问”机制,选派优秀党员干部任驻村金融指导员、驻镇街(平台)金融特派员,聘请村(居)负责人为普惠金融顾问,深入了解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建立起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数据库,让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更加精准。加强强村富民改革金融支持,深化“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金融支持强村共富联合体”“金融支持乡村致富带头人”工作。

    六是夯实全流程服务基础,确保“平台+人才”全保障。依托浙江农商联合银行金融科技省级大平台支撑,开发基础应用、数据服务、智慧营销、风险管理等个性化平台,并推进应用系统全面上云,实现“云上云下”数据和应用融合,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快速迭代和灵活扩展。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培养数字普惠金融人才。

    记者:在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贵行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吴智晖:在业务营销方面,依托“企微金融管家”新概念,组建个性化企微社群,实施对客精准投放和朋友圈标准化运营。

    同时,构建“存贷一体化”客户标签,实现动态更新的客户细分画像,利用“专家经验”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丰富大数据筛客模型,建立“数据+标签+画像+模型”机制,实现客户运营数智化高效赋能。

    另外,依托政务标签数据,推动个贷客群细分识别、准入,形成差异化获客策略,目前已形成互联网对客小程序、客户经理企业微信工作台等平台生态,服务覆盖柯桥与越城超100万农户。

    在风险控制方面,持续推动数仓风险集市完善,丰富外数采集,提升风控数据支撑。加强风控模型建设,加强准入识别、贷中预警、贷后催收等方面的模型支撑。推进智能贷后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信贷资产管理的闭环。

    记者:在试点探索过程中,贵行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解决?

    吴智晖:简单来说有三方面困难,一是精准服务难,农村客户数据少且更新难,数据模型难以精准满足其个性化金融需求。二是数字融入难,部分农村客户尤其是老年客群的数字技能与金融风险意识不足,面临“数字鸿沟”。三是人才培养难,既懂农村金融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紧缺,且年轻员工不熟悉农村市场。

    针对上述困难和挑战,我行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一是线上线下融合。自2009年起,我行连续17年开展“走千家、访万户”活动,深入了解农户基本情况和金融需求,建立农户电子信用信息档案21.42万户,已覆盖90%以上农户。同时,实施“线下走访+线上模型”相融合的业务模式,线上对接外部数据、建立模型,线下发挥“人缘、地缘”优势,结合移动展业工具和营销商机系统支撑,有效提升业务办理体验。

    二是金融和非金融融合。通过加强政银数字平台融合深化,推进服务网点“金融+”生态圈发展,“一站式”满足生活缴费、社保参保、医保经办等需求,让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作用发挥更充分。

    三是百人队伍赋能。我行建立了农村金融服务专员百人队伍,实现区、镇街、村三级全覆盖。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专员作用,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提升农户金融素养。2024年全年开展普惠金融活动3100余场、覆盖人群10.22万人。

版权所有  《农村金融时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农村金融时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农村金融时报电话:010-83251703 网站电话:010-83251801 网站传真:010-83251801 电子邮件:ncjrs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