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以前这里全是黑乎乎的煤矿渣,风一吹,满脸灰。你看现在,漫山遍野都是桃树。而且,我们种的‘雨柱桃’脆甜浓香,远近闻名。”站在云南师宗县雄壁镇雨柱村的桃林里,种植户邢彩花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感叹眼前的变化。
近日,《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走进师宗县,探寻师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师宗县联社”)如何用金融之力让昔日的“煤矿疮痍之地”变身为如今的“花果山”。
在高山深谷间,雨柱村曾因煤炭过度开采饱受生态恶化之苦。自2016年起,师宗县政府以“矿山修复+经济林产业”为核心,科学规划桃树种植带,推动3700余亩矿山荒地重焕生机。然而,桃树种植周期长,且农户缺乏抵押物,融资难题成了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拦路虎”。
“了解到桃树种植户的融资困境后,我们迅速行动,以‘生态优先、产业赋能’为指引,深入调研后打出金融服务‘组合拳’。”师宗县联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师宗县联社推出的专属金融产品,依托种植规模、树龄周期建立动态授信模型,单户最高额度可达50万元,还设置了3年循环弹性还款,贴合桃树生长周期。同时,该联社深化“政银担”合作机制,联合曲靖市投融资担保公司,运用“曲担增信贷”等产品,为桃树种植户提供免抵押、低费率的融资支持。此外,该联社开辟绿色通道,建立限时办结制,简化审批流程,确保信贷资金快速到账。
“以前想扩大规模愁资金,现在信用社主动上门,在手机上操作就能提款。今年在农信社30万元贷款的支持下,我又承包了20亩地。”邢彩花兴奋地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贷款操作界面,言语间充满对未来收获的期待。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师宗县联社累计向20户桃树种植户精准投放贷款314万元,助力种植面积扩大至2700亩。如今的雨柱村,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桃树种植品种多达30余个,年总产值突破36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
“从‘煤尘漫天’到‘桃香四溢’,这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师宗县联社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感慨道,师宗县联社秉承“贷动小产业、服务大民生”的普惠金融理念,未来将继续通过产品创新、资源整合与品牌赋能,为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动能。
(通讯员周星邑对本文亦有贡献)
17:34 | 《农村金融时报》简介 |
14:26 | 农行玉溪分行年内投放二手房贷款... |
14:24 | 农发行新干县支行铺就乡村振兴“... |
14:20 | 农发行峨眉山市支行支持和美乡村... |
14:19 | 农发行桂林临桂支行贷款余额突破... |
14:14 | 农发行鹤峰县支行首次“尝鲜”粮... |
14:14 | 湖北沙洋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好企... |
14:13 | 河南镇平农商银行提升小微企业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