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农金网微信

强国号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您所在的位置: 保险 > 正文

“保险+期货”:服务“三农”谱新篇

2025-10-19 22:36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田耿文

    自2015年试点启动以来,“保险+期货”这一金融创新模式作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桥梁,不仅有效破解了“粮贱伤农”的传统难题,更成为广大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新型“保护伞”。

    在各方持续推动下,“保险+期货”试点范围稳步扩大,试点模式逐步优化,实现了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从单一服务种植业到覆盖养殖业、从“保险+期货”到“保险+期货+银行”等多方协同的迭代升级,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构建农民收益保障网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期货市场凭借其独特的风险管理功能,帮助农户有效应对价格风险,保障其种植收益。随着“保险+期货”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形成了覆盖千万农户收益的保障网。

    在辽宁,自2015年起,人保财险辽宁分公司就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的支持下,与期货公司开展对接合作,率先在义县试点探索玉米“保险+期货”项目。义县也因此成为全国玉米“保险+期货”创新试点的发源地。

    经过多年探索,人保财险辽宁分公司围绕玉米、育肥猪、花生这三大标的,通过运用“保险+期货”,创新推广期货价格保险与期货收入保险两类产品。截至目前,累计落地“保险+期货”相关项目27个,为3.5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2176.08万元,简单赔付率达57.73%,农户受益度高达307.3%。

    “10年来,该业务始终保持良好运行态势。每年推进的‘保险+期货’项目,均能依托期货市场实现价格风险的转移与对冲,有效保障业务风险敞口及整体经营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人保财险辽宁分公司农业农村保险部主管张岳峰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除了玉米,大商所在实践过程中,还积极推出生猪、大豆、鸡蛋等多品种的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项目。

    随着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生猪“保险+期货”受到广泛关注,展现出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生猪“保险+期货”将养殖场、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紧密联结。通过养殖场向保险公司购买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由保险公司对生猪价格进行保障,“兜底”生猪养殖价格。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买入场外期权进行再保险,最终形成风险分散的闭环。

    在河南,这一模式的实践成效尤为显著。在大商所和漯河市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地期货与太平洋财产保险河南分公司共同在漯河市推广落地生猪“保险+期货”试点。截至目前,漯河市已连续五年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五年来,地方政府补贴性项目共服务当地养殖户239户次,承保生猪22.58万头,总保费超2570万元,保额近4亿元。

    与此同时,漯河市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积极引导养殖户树立科学养殖观念,增强养殖户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持续推进漯河市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多位受访业内人士看来,“保险+期货”一方面拓宽了农险业务维度,突破了地域限制,推动传统成本保险向价格保险升级。另一方面,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渠道既能发挥期货套保功能,又能间接为期货市场注入更强大的流动性。

    “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转移功能与期货的风险对冲功能,为农户构建起抵御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屏障。”中原期货高级分析师李娜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大商所在国内31个省份累计支持开展了1338个“保险+期货”项目,保障玉米、大豆、鸡蛋、生猪等品种现货2015万吨,共实现赔付超20亿元,惠及农户183万户次。

    “银期保”进一步丰富助农模式

    为进一步缓解保费压力、提升农户参保意愿,大商所不仅给予保费补贴,还引入银行、贸易商、地方政府等多方协同,持续推动“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升级,提升保障质效。

    2023年,在“保险+期货”试点基础上,针对规模化种粮主体在增信、风险管理、主动售粮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大商所将银行和收粮企业引入项目,由此形成了“银期保”模式。该模式整合了收入保险、基差贸易、银行贷款、政府补贴和二次点价等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金融多层次助农的版图,更为其他农产品提供了示范样板。

    黑龙江省嫩江市科洛镇的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正是“银期保”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作为常年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主体,该合作社今年将粮食种植规模扩大至近15万亩,较去年实现翻倍。规模扩张背后,亟须充足的信贷支持来保障经营稳定性。

    “2020年,合作社就参加了玉米和大豆的‘保险+期货’项目。那一年遭遇极端天气,幸亏参加了该项目,要不然我们损失就大了。”该合作社负责人丁敬强向记者介绍。基于此前合作社参与“保险+期货”的经历,2024年,在了解到“银期保”项目后,丁敬强便决定参与其中。当年,他参保的6万亩大豆因市场价格变动得到了有效保障,最终获得约260万元的理赔。“这相当于提前锁定了订单和预期利润,不用操心售粮难题了。即便发生灾害、市场等外部因素,也影响不到我的基本收益了。”丁敬强说。

    稳定的收入预期,正是丁敬强对“银期保”模式高度认可的重要原因,也为合作社的持续经营与规模扩张注入了信心。2025年,丁敬强所在合作社不仅获得了当地农商银行300万元的信用贷款,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还在项目中为其提供了合计600万元信贷资金,有力支持了合作社种植规模的扩大。“今年年初,我们就把参加‘银期保’预计保费额度预留出来了。有这样全链条、全流程的保障,我们是愿意投入的。”丁敬强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银期保”项目运行的基础,是“保险+期货”所提供的套保功能以及收粮企业以一定的保底价实际收购的粮食。“若收粮企业应付粮款不足以偿还全部贷款,种植收入保险的赔款需优先偿还剩余贷款,为银行增信提供了充分依据。”在该项目中牵头的中信期货大连分公司总经理刘婷婷告诉记者。

    今年是“银期保”第三年,如今它已不再局限于黑龙江,而是逐步向吉林、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拓展。这一辐射范围的扩大,背后是“银期保”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优化,可行性与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的有力证明。

    十年耕耘,“保险+期货”从最初的试点探索,到如今“银期保”模式的广泛推广,在广袤原野绘就了一幅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站在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保险+期货”将持续创新完善,引导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田间地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版权所有  《农村金融时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农村金融时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农村金融时报电话:010-83251703 网站电话:010-83251801 网站传真:010-83251801 电子邮件:ncjrsbjzb@126.com